(一)报刊产业体制改革较慢
随着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和竞争环境的改变,报刊产业管理体制对于报刊产业市场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行政的过多参与,导致报刊主体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大打折扣。报刊产业市场至今仍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痕迹,对报刊产业的刊号、编制、投资、购并等方面控制过严,政府的审批和管理政策不够明晰,造成我国很多报刊缺乏创造力,从内容到形式,同质化都极其严重,而很多社会资本无法大举进入报刊产业。
(二)报刊产业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
我国报刊产业进入到了竞争环境,但竞争并不规范,出现了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竞争过度在报刊产业竞争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打价格战。同时,报刊产业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无序。如虚报发行量问题,有的报刊发行量虚报数倍。因为缺乏权威的数据调查机构,有些报刊还以国外一些社会组织评审的并不真实的名次来招揽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也无法准确判断广告效果。另外,报刊市场存在着很多没有刊号而发行的期刊以及很多鱼目混珠打擦边球的报刊。
(三)报刊同质化严重,定位趋同
报刊内容的同质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杭州等地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多数报刊版面趋同,风格类似。对相同题材的报道趋同率高达40%以上,定位趋同问题也非常明显。尤其是都市报,读者定位都是市民,如北京的《北京晨报》、《北京晚报》,西安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今早报》,杭州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定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很多报刊清楚自己的广告主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更没有明晰而准确的报刊定位。
(四)报刊企业规模不大,实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后,各地都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与全球知名传媒集团巨额的广告收入和现金流相比,我国的报刊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单薄。与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相比,该集团期刊广告年收入远高于于我国所有期刊广告收入的总和。与日本相比较,日本期刊总印量在30亿册,但按人均计算是我国人均期刊拥有量的10倍。日本讲谈社期刊年广告收入约为300亿日元,是我国期刊广告收入的1.4倍。除了规模不大,由于外部体制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报刊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报刊企业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佳。
(五)广告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资本运作能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的广告收入所占比例要大于西方报刊产业,而一些报刊衍生产品、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要低于西方传媒。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增值业务少,导致报刊产业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报刊产业在广告产品提供方面也缺乏有创意的广告计划,在价格、渠道、市场推广、商业合作方面的谈判能力不强。
原文来自:http://www.53bk.com/news/detail/v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