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革命政党团体相继成立,一些地方学界、报界人士也纷纷组成宪政研究会,革命团体、立宪团体均通过创办机关报刊,大力宣传其各自宪政主张、纲领主义,政党报刊在第二次办报高潮登上历史舞台,革命、立宪两派报刊之间的论战成为各派宪政主张传播的重要手段。
1905年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办,其在发刊词中提出“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明确其办刊宗旨即“以发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民生主义而主张我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为目的” ,继而又在“民报六大主义”中明确主张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建设共和政体而“民权亦最伸”。这一时期,围绕如何实现宪政及哪种宪政体制适合中国国情等问题,《民报》与立宪派人士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展开了辩驳。《民报》在1906年第三期号外刊载辩驳纲领,并自第四期起接连辟驳。在这场辩驳的引发下,新加坡、檀香山、香港等地革命派报刊与立宪派报刊之间也相继展开论战。革命派以《民报》等报刊为思想阵地,对其党派主张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思想展开积极宣传,并对立宪派开明专制论的主张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驳。
两派报刊通过发表政论文章所展开的论战,均是坚持特定的组织策略展开社会动员,尽管在宣传各自主张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但从其发表的政论文章来看其论战双方总体上还是具备互相尊重的品格的,其政论文章表现出以理服人的政论文风。两派报刊的论战文章具有三个鲜明的共同特点:1、明确批驳要点,2、明确指出对方论点的宪政理论依据,并阐述出理论依据的要意,3、结合中国的国情展开分析表述本派的宪政主张与观点。
以《民报》曾发表的《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一文为例,该篇文章首先列出所要批驳的立宪派的文章其出处及主要观点,即《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三号‘开明专制论’第八章,论专制适用于今日之中国”,接着明确介绍所要驳论的范围与层次,指出立宪派主张开明专制的理论依据是波伦哈克的宪政学说,并结合中国形势对这一学说展开阐述,继而表明本方的主张。又如《新民丛报》所发表的梁启超的《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一文,其文章开头部分首先介绍所要驳论的革命派人士陈天华的政治革命观点,指出其共和立宪的政治观点其理论依据在于卢梭的国民总意说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论,进而对这两个学说展开了阐释,最后通过分析中国国情提出文章的结论。
与此同时,革命派、立宪派人士在国内也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舆论阵地,为其政治活动造势。国内立宪派人士在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创刊了《宪政杂志》、《政论》、《预备立宪公会报》、《国民公报》、《中央大同日报》、《宪法白话报》等报刊,支援其掀起的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报刊的言论多围绕“建立国会制度”、“研究地方自治”的主题展开。其中上海的《政论》月刊是立宪团体政闻社的机关报,以“造成政治舆论,改良中国之政治”及“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为宗旨。梁启超的《政治上之监督机关》、《世界大势与中国前途》等文章,均曾在该刊发表。
革命派人士这一时期在国内的办报活动主要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进行,其中上海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影响比较大,其言论多集中抨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立宪运动,揭示“政府之所谓改革,不过欲借此名目收揽人心,使不为党人所煽惑”,积极倡导国民自立之精神,宣扬“中国惟一救亡之政策即武力”。特别是请愿开国会的立宪运动高涨之际,《民立报》发表大量言论呼吁立宪派人士放弃幻想,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相。
两派报刊论战宣传各自宪政主张,并积极配合各自政治活动造舆论声势,两派报刊展开的论战双方彼此均是从西方宪政思想中截取于已党团立场有用的东西,说明各自的宪政主张与见解,使得各派宪政思想得到极大的传播。但政党报刊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其党派的价值判断来表达宪政主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致使国人对宪政思想认识无整体性,使国人无法冷静的把握近代西方宪政思想的真义,从而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发育与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原文来自:http://study.ccln.gov.cn/fenke/xinwenchuanboxue/xwxkjs/xwrwp/2790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