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的起源。明朝中叶,政府允许自设报房,传抄部分“邸报”,即产生《京报》。关于《京报》的起源,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提到:“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中国古代报纸没有统一、固定的报头,所谓“进奏院状”、“邸报”、“朝报”、“小报”等都是概称,从《京报》起,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称。“《京报》因在北京出版,故名‘京报’。”②《京报》兴起于明代中叶,停刊于1912年民国成立时。
《京报》创始时期的社会环境。“小报”屡禁不止盛行于民间,使得政府难以控制,而朝廷也希望有人拿官报售卖,助于宣传。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就产生了合法民报——《京报》。可以看出,首先,《京报》的出现是两个积极性结合的结果,一是朝廷要扩大宣传的积极性,二是报房要赚钱的积极性,两者相结合就出现《京报》;其次,明清时期出现商品经济的萌芽,印书房的老板们受到商品经济的启示,开始印报纸卖。
“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开始,当时在京师北京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爆发,随后南方一些省会及都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也相继出现了报房。”③报房的大量出现,为报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革新,也使《京报》印刷发行量较之前大大增加;最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促使报业蓬勃发展。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需要新闻来指导生活,特别到清朝,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增多,西方各种观念、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光靠政府的官报解决不了问题了,人们需要看报纸。
原文来自: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320/c394918-2672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