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1)载体的海量性。网络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体都无可企及,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2)空前的时效性。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在我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的事件报道中,网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使第四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
(3)结构的超文本(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是兼具数据、文本、图形、图象、声音的超文本结构,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象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因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亦动亦静。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和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是用图象,而网络新闻则三者皆用,它融合了纸质新闻、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使受众在网上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
(4)交互性与易检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是由一群经验丰富的编辑或制作人,在受众遥不可及的编辑室或新闻中心,单方决定值得报道的内容,阅听人只能被动地等待收阅或收听在固定时间送达或播出的新闻,如果有意见,也只能事后表达。而网络新闻则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这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
易检性是指网络新闻具有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错过时间,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网络新闻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休的旧闻,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5)全球性与个性化。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这使得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比如一家市县报上网后,其网络新闻会拥有不少关心该地区情况的省外、国外读者。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中声音微弱的现象。网络媒体在整体传播模式上趋向小众化和个性化。小众化是相对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而言的。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媒体设定的有限的菜单范围内作有限的选择,因此必然是大众化的。而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浩如烟海,其内容丰富且分类精细,当前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均提供了定制“个性化新闻”的服务,网站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发送经过选择的个性化新闻。由读者自行采访及发布新闻,打破了传统报纸由记者独占新闻采访工作的模式,使网络新闻越来越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就好比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条高速公路,手机媒体得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手机媒体社交化已成趋势,其社交媒体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社会生活的二次融合,已经突破了新老媒体概念之争和分行业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融。
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虚拟社会;而在一个包容、互动、共享的虚拟社会里,社交行为无疑是最普遍的行为,所以社交化必然是手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手机媒体的互动特征不仅在于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更在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有益互动。专业化、即时化、移动化、开放化是手机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随着整个手机媒体行业的日趋社交化,社交将成为手机媒体的一个整体特征。作为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就必须围绕技术和终端、功能和特性、商业模式三方面来着手。
1.必须建立在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上
2.必须围绕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
3.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3、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媒体的特点除了人们知道的便于携带性、移动性、个性化外,还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一、传播效果强大。手机具有随身的特点,并且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手机媒体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效果,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这对于我们广泛传播健康、和谐的文化十分有益。。
二、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通过手机报这种媒体形式,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人们对于某个政治事件或新闻的评论,人们阅读手机报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愿意通过手机媒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借助移动通信网,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
四、多媒体融合。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与此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
4、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
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既不同于以往传播模式,信息从一点出发,直达全面,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发生转变,由此进行信息的多次传送与无限循环。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融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且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原文来自:http://www.niubb.net/article/13646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