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报网互动的基本模式
发布时间:2016-03-23 08:33:28    浏览次数:956

既然报纸的印刷版和网络版是互补的关系,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应当沿着这个思路来营造模式,提出其发展的策略路线。换言之,我们应当将两者看成一个功能相辅、价值互补的整体,针对一方的劣势,利用另一方的优势加以弥补。其中的关键是,如何从印刷版的劣势着手,来分析网络版可能的空间。

1.加速新闻更新速度,填补报纸时间上的空缺。这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新闻网站还是寥寥。仅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新华社的新华网等几个网站实行24小时滚动更新新闻。在它们的网上,读者可以看到从凌晨0:00到24:00不同时间贴上去的新闻,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而且,在每一条新闻后面都有更新的具体到分钟的时间,使读者在连续滚动的新闻中可以知道事件最近的发展和状态。而大部分报纸网络版都是把当天的印刷版新闻贴上去,这种方式只能将两种介质置于对立的地位,读者只会选择其中一个介质满足信息需求。

2.丰富版面语言,利用多媒体功能,实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印刷版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文字传递信息,但是跨越到网络版,在视听上,它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这是在网络版经营中必须考虑进去的。对于一些重要性强或运用视觉表现力远高于文字表现力的内容,应当尝试通过网络用视频方式来传播。在国外,甚至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这类以严谨著称的报纸都提供了podcast(播客)新闻。在国内,2006年9月1日刚刚改版的海峡网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网为厦门日报社主办,在新版中,增添了视频中心,内容是有关车展、读者节、相亲会等报纸主办的活动以及一些专访。同时在两个介质上以不同形式传播新闻,这将是一个提升传播效果的可取方式。

3.加强传播营销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印刷媒介传播的单向性缺陷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我们总是强调与受众的沟通,这点固然重要,但是一份报纸,它的利益相关方狭义上包括了受众、广告主,广义上包括了员工、股东、上下游供应商、政府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等等。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巨大,报纸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与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单从狭义上来讲,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一个话语平台、互动平台。比如经济观察报每周二上午10点,编辑、记者会和读者在网络版上分享财经新闻背后的故事。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依托人民日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已经成为网民们关注社会话题,热议国家大事的平台。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采用“广播模式”的运作,每月提供5至6小时网上实时闲聊或其他谈话类节目,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员和各类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还有一些新闻网站开设信箱、留言栏、网上调查、聊天室、记者博客和网民博客等等,致力于拓宽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就广告主而言,主要是营销。比如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版面的价格单子,如新版海峡网,设有广告报价一栏,列出了厦门日报晚报的工商广告价目表,规格、类别、色彩及其相应价位一目了然,便于与广告主沟通而且给人以专业感。

4.注重微内容的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新闻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有不同的价值,过时了的新闻其实就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侧重点各异,有的人可能需要专而深的信息,有的人需要广而泛的信息;有的人需要此时此刻的信息,有的人则需要以往的信息。而印刷版报纸用一种面孔通过受众的抛弃型阅读方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标准化生产方式对于受众和广告主都不能达到价值获取的最大化。而在网络上,通过智能搜索引擎、RSS订阅等等可以将海量的内容利用组合结构的改造转变成微内容。个性化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超大容量的信息与利用检索引擎进行的精确搜索相结合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要求。在它美国本土的网络版,有一个“MY ONLINE JOURNAL ”(我的网上日报)栏目,里面显示的都是自己定制的内容,包括我的公司(用户想要跟踪的10家公司的最新的市场表现,如股价变动情况等等),我的产业(用户想要跟踪的28个产业的情况以及最多10个产业的实时新闻),我的专栏(用户喜欢的专栏的定制)等,这个栏目中始终强调的是“我的”,就是通过让受众自行选择的方式精确的鉴别其信息需求点,化巨为微,没有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原文来自:http://www.niubb.net/article/1282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