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与主业相关的多元化。此类多元化最早是从报业发行队伍送水、卖水开始的,最早实施的是《半岛都市报》《京华时报》等都市报纸。报业经营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的产业,同时提供有关这些产业的增值服务。比如,与报业相关的印刷业可以发展彩色印刷、商业印刷,报业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手机信息定制、数据库、搜索功能等增值服务。由于进入的是熟悉的相关行业,相关延伸在多元化经营中 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报业经营链上各环节实现增值。这些与主业相关的产业都是立足于报业集团的现有资源和优势,以无需再次大量投资为基础,用活用足与报业经营相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服务等主体领域的报业资源,充分发挥报业集团拥有的政策、品牌和报业人才优势,按照战略发展重新优化和配置资源,以发挥最佳的资源效用。商界有条法则叫"不熟不做",相对于不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更小,成功概率更高。这类多元产业,大部分的报业集团都在做。
二是与主业无关的多元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的突飞猛进给拥有行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的报业集团提供了多元产业的重要机遇。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河南瑞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目前房地产业已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柱产业。酒店、物业租赁、旅游等行业也是报业多元化的重要领域。大河锦江饭店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利用大河品牌进军非传媒产业的一个典型例证。2002年,集团投资兴建了一家四星级饭店,取名为大河锦江饭店。后又陆续开办了大河国际饭店、大公馆酒店、大河商务酒店。目前,一个以大河锦江为龙头的酒店管理服务网已经形成,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主业外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收入,报纸发行广告收入的比重弱化;这是报业转型的重大成果。
区域整合
转型的目的在于获得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使媒介优势、资本优势、行政优势,也可以是区域优势。报业集团一旦形成区域垄断优势,一方面,可以降低区域内报业间竞争的程度;另一方面,新闻资源就具有了排他性,其他新媒介形态也无法进入,能有效应对新媒体的竞争。
最为典型的是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2012年的财务利润达到7亿多元,居全国各大报业集团首位。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在区域报业整合、集团化发展中,通过"产权联合,利益联结,行政推动,文化融合"的方式,以《大众日报》为龙头,整合地市党报,以齐鲁传媒、半岛传媒为平台,推进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从2009年开始相继做出与潍坊报业集团(2009)、临沂日报报业集团(2010)、菏泽日报社(2012)以及青岛报业传媒集团(2013)战略合作等四大动作,共同经营《潍坊晚报》、《沂蒙晚报》,控股经营《鲁南商报》,统一运营《牡丹晚报》。基本完成了省内报业布局,同时也整合了省市两级的报业资源,优化了山东省内传媒产业结构。良好的资源配置使合作方报纸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利润均达到整合前的3~4倍。正在构建成为一个区域特征明显的大型传媒集团。
区域渗透
现在,大型城市的报业空间已经发掘到极致,更由于新兴媒体的竞争,报业空间越发紧缩。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城市社区,报业发展仍有一定空间。而同时新媒体的触角虽已延伸到非常基层,但竞争力还未延伸到细分区域。新媒体是并不是合适的细分区域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是没有区域"疆域"的开放平台,即使它现在还有一定的限制;在这样的开放的无空间限制的平台上,很难体现出区域性特征。因此,二三线城市以及城市社区的市场空间,大的新媒体公司并无暇顾及也不适合顾及。而这,就成为了报业不同于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报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
《华西都市报》近年来创办了以自贡、泸州、宜宾、内江城市群为目标市场的"川南新闻",2012年,"川南新闻"7个月的广告营收就达千万。《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方野表示,这样一份相当于"子报"的新闻纸在当地所有晚报的环伺中突围而出,从而"用一份报纸撬起一片城市群"。
2009年8月,《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推出,共与50多个街道合作创办了各个街道的社区报。在上海浦东新区就有《花木社区报》《陆家嘴社区报》《潍坊社区报》,在静安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南京西路社区报》《曹家渡社区报》《江宁路社区报》《石门二路社区报》《静安寺社区报》等。这些社区报针对各个小区,刊登一些细得不能再细,但本社区人都关注的新闻,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25号的老中医为邻居开药方,9号楼三个老太太打麻将三缺一……每月一期,或每周一期。据统计数据,每份社区报单期发行量约为2-5万份,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覆盖了上海市3000多个小区。
更多的报纸采用的是"深耕"社区的方式深挖社区报业资源。《楚天都市报》从2008年始开展深耕社区计划,记者几乎全部"入驻"武汉中高档社区业主群,每周至少半天在社区挂职。在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的同时,更注重以"推"的方式点燃社区居民的热情。其开展的海选"江城十大最美社区"活动总投票人次过亿。
数字报业
一提起报业转型,很多报人潜意识里认为,那就是报业数字化,两者几乎是划等号的。《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站进行传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电子版;以此为标志,报业数字化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报业尝尽了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形态,PDF电子报、报纸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手机报、电子纸、微博,但都未能取得方向性的成功与突破。一些报业集团前几年在报业数字化方面都做了一些"著名"尝试,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流程再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4I战略"。
近几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报业数字化的积极实践令人关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通过聚合资源和全媒体转型两大战略,推进该集团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文化传媒集团转型发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延续已有的传统媒体优势,把平面媒体信度、深度和高度与新媒体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通过流程重组、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使得新闻影响力进一步延伸,实现全方位运营。所谓全媒体生产,就是从原来的传统化平面媒体,转变成各种形态的新闻载体,比如从原来只做文字或摄影的新闻作品,到现在音视频等等的其他的载体的建设,从发稿形式来说,以前只是报纸发一篇,现在偏向于动态的报道,先网后报,记者先发网络消息。在全媒体转型战略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子报子刊子网站都创办了数量众多的新媒体项目,但能实现稳定赢利的很少。根据财报数据,2012年南方报业亏损1.23亿元。2013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为-9485万元。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虽然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报业转型的主要路径,但其可行性正受到实际效果的考验。(本文发表于:《中国记者》2013年第6期)
原文来自:http://media.sohu.com/20130608/n378392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