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首批近代外文报刊的出现
发布时间:2016-08-11 08:47:21    浏览次数:2354

首批近代外文报刊的出现

1822~1894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在鸦片战争前后情况有所不同。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共6 种,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共17种。 

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香港公报》创刊于1841年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香港钞报》。 《中国之友》,澳门、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台仁特主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 国持同情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

《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 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 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之后脱离《孖剌报》常年岗位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 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 外文报纸。现完整保存在上海。

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六合丛报》。《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 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 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 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19世纪70年代起,法文、德文、日文报刊相继兴起。第 1张法文报纸为1870年创办的《上海新闻》,第1张德文报纸为1886年创办的《德文新报》,第1张日文报纸为1890年创办的《上海新报》。至此,上海成为在华外文报纸的出版中心。
  在天津, 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外文报纸。1886年,英国人A.密基创办了华北第 1张英文报纸《中国时报》。1894年英商裴令汉购得该报产权,创办了《京津泰晤士报》。它是英国在华北的喉舌。1938年 9月被侵华日军禁止发行而停刊。
  此外,在汉口、福州、厦门、烟台等地,也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如《汉口时报》(1866)、《福州每日广告报》(1873)、《厦门航运报道》(1872)、《芝罘快报》(1894)等。
  这些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大多为该国在华利益服务,鼓吹干涉中国内政,当时曾遭到包括王韬、郑观应等报人在内的中国新闻界的反对。

 

二、外报在华的扩展

(一)外报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割让土地,不准传教的禁令取消了,殖民主义住取得了在华从事各种形式的侵略活动的权益,外报也从此开始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版。外报中的中文和外文报刊的一大区别在于,中文报刊主要针对中国人,早期以传教为目的,外文报刊以在华外国人为读者,以商讨商情,对华政策。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他们可以公开宣传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传教士所办的报刊在政治与商业方面的作用,就源源超过了其在宗教上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周刊。创办人是美籍传教士林乐知。林乐知从美国埃默里大学毕业后,立志当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苏州等地传教。1861年曾赴天京(今南京)、访问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1864年在上海广方言馆任教。1868年任《上海新报》编辑,并在担任此职期间创办《教会新报》周刊。该刊完全由他一人操办起来,他自筹资金,自己编辑,自己发行。《教会新报》1874年 9月出版到301期时改名《万国公报》。1883年7月,因林乐知忙于中西书院无暇兼顾而停刊,1889年2月复刊。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期间,销量增至38400份。1903年达54000多份。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这个刊物出版时间先后长达40年,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林乐知也因此而著名。林乐知除长期担任《万国公报》主编外,还曾担任《中西教会报》、《上海公报》主编。他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多,《万国公报》许多言论出自他的手笔、他还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了中西书院和中西女塾。除林乐知外,《万国公报》的主要撰稿人还有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

(二) 外资中文日报的兴起和《申报》

鸦片战争至后,中国海禁大开,通商成为首要事务。以沟通贸易为主的商业报刊应运而生。商业贸易讲究时效,因此出版日报势在必需。沪上,《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三足鼎立。《申报》居首位。

《申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初为双日刊,一个月后改为日报。《申报》是英商美查同他人合办,后股权归期一人所有,该报重视论说和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性。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近代报刊的四个要素——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都具有。《申报》聘用了解中国读者的中国文人担任主笔;内容丰富,适合各个阶层的阅读;重视经营管理,注意吸引读者和刊发广告,并采用价格低廉的毛太纸印刷,大大降低了成本;最终在同《上海新报》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申报》的出现,标志着面向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综合性日报,开始在报业占领主导地位。

(三)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1、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

2、提供办报方法与经验

3、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备件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5a9fd0100dj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