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类报纸主流化的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27 14:09:17    浏览次数:1516

1.报纸竞争激烈。都市类报纸指的是相对于机关报而言,立足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综合性日报。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和发展。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贵州都市报》的诞生,出现了我国第一份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采取与机关报完全不同的市场化运作,到1997年发行数达到50万份,在发行量飞涨的同时,利润也迅猛增长,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1.8亿元。

随着《华西都市报》的成功,我国迎来了都市报的大发展期,全国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都市类报纸,在大中城市,同城一般会存在几份都市类报纸,如西安市的《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北京有《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广州有《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成都有《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一个城市中多家都市类报纸发行地域重叠,读者及广告市场极为有限,报纸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中一些报纸在竞争中选择差异化战略,注重提高自身质量,调整报纸的定位与内容选择,从而走向主流化。

2.受众对报纸的不满。都市类报纸一般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其报道内容多以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本地民生新闻为主,报道形式以大标题、大图片为主要特征。从其最初定位来看,都市类报纸在创办之初极大满足了人民旺盛的信息需求,填补了报业市场的空白,其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也得到受众的欢迎,这也使都市类报纸取得了成功。

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市类报纸是报业市场化的产物,那么,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使都市类报纸为了追求发行量,吸引更多读者,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上不加限制地迎合读者的兴趣,因此有学者指出,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

一些都市类报纸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发展到煽情和感官刺激,甚至制造假新闻,一些媒体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当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可能会促进报纸的发行量,但从长远来看,都市类报纸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也引发了受众对报纸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指责都市类报纸社会责任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都市类报纸重新调整报纸定位,在新闻报道中更加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关注于对社会大事件的报道。

原文来自:http://www.admaimai.com/news/ad201304092-ad10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