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新闻的局限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警示
发布时间:2016-08-12 08:47:10    浏览次数:1903

虽然数据新闻有着诸多长处,但从精确新闻到计算机辅助报道,再到数据新闻等多样态业务实践来看,这种变革呈叠加的方式,新的样态并没有取代旧样态,新的生产和呈现方式也并不能完全否定旧方式。这提醒我们,不能全面否定传统报业所积累的新闻报道经验与优势。即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传统优势的发扬仍旧是转型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传统新闻观念,时效性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第一要素,因此“争分夺秒”快速发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法则,而数据新闻由于其制作需要多重合作,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这就决定了数据新闻的相对滞后性。虽然说,借助软件可以按照预先设计把新数据导入,但事实上,按照数据新闻的原义,应该有大数据的汇聚与处理过程,如果缺乏了大数据处理的长处,也难以彰显其优势。总体来看,这一新闻样态更适合进行复杂事件的调查性报道或针对特定社会现象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而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突发性事件,传统的消息如简讯更有长处。这也提醒传统报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利用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并结合传统新闻生产特有的优势,而不是盲目追随数据新闻,一切都数据化或可视化。

  “新闻”不是历史,那么就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搜索来获得资源。现有的数据新闻操作中呈现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现成数据的依赖,也就是数据新闻制作中普遍存在的“炒冷饭”问题。冷饭炒得再好,毕竟还是冷饭,把已有资料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与当下事件或事实的结合点,那这样的数据新闻与历史研究或一般社会调查有何异?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报业安身立命之本,而那些新鲜人物、事件情节特别是细节必须来源于传统新闻独特的工作方式“采访”。从数据新闻生产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无论是《数据新闻手册》,还是已有的其他数据新闻做法的介绍中,对于采访与数据新闻的关系并未涉及。采访是否可以用网络数据挖掘和数据汇集取代?采访得到的是鲜活的事件、情节和人物,身临其境是虚拟情境无法代替的。从已有的优秀数据新闻报道来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卫报》的关于伦敦暴乱的报道,还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据说春运”报道,让人看到的都是整体情况,而具体的个人则在数据新闻中被淹没,我们很难在这样“科学化”的数据新闻报道中发现活生生的人,个体的情感、心理在数据新闻中变成集合下的情绪情感统计。当下几乎所有的数据新闻实践共有的特征是有故事无情节,有人群无人物,有生活无生命,而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是个体。“好看”但缺乏感染力是数据新闻最大的问题所在。新闻的任务不仅仅是客观统计和真假判断,也要为人们提供情感共鸣和人生思考,这种心灵启迪价值通过数据新闻很难实现。

  不仅如此,即便数据新闻真实客观,也可能因源头数据的虚假而动摇其根基。众所周知,中国当下机构数据公开有限,自媒体中虚假信息比比皆是,这就给制作数据新闻中的数据搜集、数据清洗和过滤造成巨大困难;数据新闻还由于借助后台的数据搜索,可能带来侵犯隐私和版权等问题,这些都在提醒数据新闻的制作应有自己的边界,也提醒报业在向数字化转型时要提前做好预防。

原文来自:http://joul.cssn.cn/bk/bkpd_qkyw/bkpd_bjtj/201607/t20160725_3133070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