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6-08-15 08:33:59    浏览次数:1913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年,第524—32页。此外,还有创刊时间可能为1970年代的毛里求斯华文报纸《自强报》,创办人为陈捷和曾木昌,社长为曾木昌。 *此为不完全统计,表中的时间段为创刊而非报刊存在的时间。根据毛里求斯历史学家李卓凡提供的资料,最早的非洲华人报纸是在毛里求斯发行的《毛里求斯华文报》(Mauritius Chinese Ga- zette),创刊年代为1895年,语言为中文, 目的是“为了向成员提供关于中国的事件的消息”。

其他两份《华民日报》和《华侨商报》也是毛里求斯的华人报纸。这三份华人报均在毛里求斯出版,其原因是早期的华人移民非洲多在毛里求斯上岸,然后以此为跳板向非洲大陆迁移。因此就非洲而言,这里的华人根基最深,也很有凝聚力。民间报刊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居民联络感情和交流信息的工具。那么,当时毛里求斯的华人究竟有多少?第一份华文报的创办者是谁? 1895年毛里求斯究竟有多少华人不得而知,但根据毛里求斯华人学者李卓凡的研究统计,毛里求斯华人人口在1891年为 3151人, 1901年为3515人。

据此可以推断, 1895年华人的人数在3100—3500之间。办报者是谁?是个人还是组织?当时毛里求斯的华人有三支:福建人资格最老,第一位有记载的华人领袖陆才新即为福建人;广府人,主要是来自南海和顺德的华人,第二代华人领袖亚方·唐文为广府人;客家人虽然较后来到此地,但繁衍最快,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已达1500人左右,而此时的华人总数只有3500左右。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推论,《毛里求斯华文报》很可能是南顺会馆办的报纸。理由有三点:第一,办报首先必须有经费。以当时华人的财力而言,只有可能为组织的刊物。当时只有两个华人组织:南顺会馆和仁和会馆。其次, 1894年南顺会馆的前身南顺会公司(于1859年成立)集资修建了会所。同年,著名华人领袖亚方·唐文将南顺会公司改名为南顺会馆,由他出任会长,副会长为亚廉·霍坚,第二副会长为陈保。[4]再次, 办报必须经过一定手续,未经注册的组织难以成事。南顺会馆于1894年(即该报创刊的前一年)向政府正式注册。仁和会馆人数虽多,在华人中也颇有影响力,并于1877 年修建了新馆,但该组织直到1914年才在政府注册。《华民日报》大约于1926年前在毛里求斯创刊,这是由当地侨商雷璧堂出资创办的一种两天一期的小报。中国国民党驻毛里求斯支部似乎是这份报纸的支持者。因为据 1936年《南洋研究》称:在毛里求斯存在两份报纸,“一为商报[6],一为党报,党报已于前三年改中华日报,商报则用八股文 48字,不能引起青年兴趣,党报则文字不通, 不能唤醒群众。

自民国21年,中央派侯俊, 前往振刷,已日见进展,实为吾侨前途,放一丝曙光。”1932年,在国民党支部负责人李伯宇主持下,该报改组并改名为《中华日报》,于1932年8月11日正式出版。第一任社长为李伯宇。《中华日报》除刊登国际与当地消息外,还通过接受电讯与转载外刊登载一些中国要闻,使华侨及时了解国内的局势。毛里求斯的另一份华侨报纸为创刊于1926年9月7日的《华侨商报》。该报对毛岛商情和国际新闻均有报道。[8] 第二阶段为1930年代至1945年。这一期间的华侨报刊有三个特点:一是印刷和发行极不规范,二是主要以中文出版,三是政治倾向明显。早期华人报刊大多由华侨社团创办,有的是由华侨学校负责,还有的受到中国国民党组织或当时的侨务部门的资助。由于资金缺乏,印刷和出版很不规范。如马达加斯加的《战讯特刊》为油印版,并由人派送,不收费。留尼汪的《天声三日刊》也是油印版,出版了两年后不得不因缺乏印刷药水而停刊。[9]这一时期创办的7份报刊除了毛里求斯的《黎明》(Dawn)为英法文外,其他均为中文。这主要是因为华侨主要关心的仍是中国的前途,对中国政治的关心大大促进了居留国华侨文化事业,用何静之的话来说,“那时当地整个华侨社会,都显得朝气蓬勃,华侨文教事业盛极一时。”

这一段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几种中文报刊大部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创立的。留尼汪的油印小报《天声三日刊》、马达加斯加的《侨民新报》和《战讯特刊》 (油印)、毛里求斯的《华民时报》和南非的《侨声报》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华侨对国内的局势十分关切,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或搜集关于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消息。所有的华人报刊政治色彩十分浓厚,均以反映抗日为主要内容。南非唯一的中文报纸《侨声报》创刊于济南事变后,是根据当时的驻约翰内斯堡领事何缵、副领事邵挺及侨领何伟臣、霍秀石等人的协议于1931年6月1日创办的,经费由南非、莫桑比克、刚果各埠侨团及国民党党部捐助,并向各埠华侨募捐。[11]该报在中华民国政府侨委会立案,刊头由蒋中正先生题字,每周出三期,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当地华侨不断以捐款形式支持这份报纸。这份报纸在非洲其他地区也有一些订户,最多时的销售量为1200份。华人报刊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极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如《侨声报》除定期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外,先后刊登了非洲各地 (包括英属东非、葡属东非、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和毛里求斯等地)华侨踊跃捐输的情况,并定期登载捐款者的芳名,这对华侨起了很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1946年3月中旬,在法国主攻政治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林汉长接替返国的江渠担任该报编辑。

原文来自:http://boshilunwen.com/daixiefeizhoushilunwen/3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