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报纸副刊影响文学作品内部规律
发布时间:2016-09-07 09:06:44    浏览次数:1976

作为大众传媒发展早期最典型的代表,报纸在中国的出现既是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产物。报纸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媒介形式,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在社会文化方面,在文学领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报纸副刊在当时已成为了文学传播的载体和媒介,给整个文学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到文学内部规律方面,它引起了如下改变。

1.创作主体:职业作家的出现。明清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大部分作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后再由专人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一部作品,其传播方式也主要是说书等口语传播的方式,虽有少量印刷品出现,但由于传统的印刷工艺复杂,印刷成本较高,因而并未达到普及的程度。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生和改进,大规模印刷作品的出现成为了可能,现代报刊的稿酬制度逐渐确立,因而也随之出现了一批依附于报刊以生存的职业作家。

沈从文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的代表,其早期作品的创作和发表与报纸副刊息息相关。他初来北京时,由于没有经济保障,于是开始学习写作,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投稿件都被投入废纸篓。直到1924年冬,沈从文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才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在此后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在《晨报副刊》上“发文共约109篇,平均每11.7天发表一篇,算上同题系列和连载等形式,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88篇。[2]”除此之外,《现代评论》、《京报?民众文艺》及其它副刊也发表了一些沈从文早期的文学作品。沈从文也曾称自己是第一个职业作家,最先的职业作家,就是因为他在1929年开始担任中国公学的讲师之前,写作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2.作品内容:关注现实人生。报纸副刊的出现不仅给传统文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生存之道,也给他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许多现代知识分子将大众传媒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将揭露批判现实、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作为大众传媒的职责,因而,报刊上的文学作品也就具有了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晨报副刊》在当时做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副刊,就发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在五四时期主要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以启蒙思想为指导,以现实人生为题材,发表了一大批主张“为人生的艺术”的“问题小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而离开乡村,许多作者开始用带着淡淡乡愁的情感来审视现代文明,乡土题材的作品又渐渐地成为了《晨报副刊》上创作的主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乡土文学的发展,也丰富了文学写作的内容。

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当写作能够提供给他们生活最基本的经济保障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才能区别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脱离对政治阶层的依赖,创作出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而从文学经典的内部构成要素角度看,在报纸副刊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现代文学作品已具备相应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了一定的可阐释空间,具备了成为文学经典的基础。

原文来自:http://www.cssn.cn/xwcbx/xwcbx_bkcb/201403/t20140310_10241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