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普利策《世界报》的历史功绩
发布时间:2016-09-23 09:21:07    浏览次数:2259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是美国持续发展的报刊大众化时期。这段时期前后出现过纽约四大美分报竞争、黄色新闻潮和小报热等三次大众化报刊发展的高潮。毋庸置疑,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是一朵奇葩,虽然后人对其极尽煽情之能事嗤之以鼻,但我们不能否定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由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出发,客观指出普利策《世界报》的历史功绩,以期大家对它有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认识。 
   
  《世界报》促进美国政党报刊的衰弱和廉价报刊的兴起 
   
  1883年,普利策《世界报》标志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这也促进了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世界报》的办报宗旨是“华而不实,空头支票是一文不值的。我不想作任何许诺和保证,只希望公众能注意”。当有人谴责它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时,普利策辩解道:“有人情味的和危言耸听的消息是扩大销售量所必需的手段,在发行量得到扩大之后,编辑们就可以吸引读者注意高质量的社论和新闻中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以此来制造健康的公共舆论。”正如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中写到的:报纸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可售性。普利策创办《邮讯报》和《世界报》都是以个人资本介入的,没有接受任何党派或社会团体的财政支持,他要摆脱负债累累的困境,实现他的办报理想,必须考虑提高发行量。 
  1892年,普利策《世界报》发行量超了37万份,在当时拥有这么大发行量的报纸可谓凤毛麟角。这缘于普利策准确的受众定位,其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1880年~1890年的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总移民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6%。多数移民没有阅读能力或者看不懂英语,但几乎都想学习和沟通。《世界报》将这些新移民作为自己争夺的目标受众,依靠适合这些读者阅读水平和口味的方式来扩大发行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并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世界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胆实行新闻改革,丰富了媒体传播功能 
   
  《世界报》大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普利策顺应时代要求,对《世界报》的新闻业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如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新闻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等,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已为现代报纸所承袭。普利策刚买进《世界报》的时候,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报纸的头版登出了跳呼啦圈的舞女。普利策知道赢得读者的窍门,他能把所有的新闻写得津津有味,在他的报纸上,政治一面的内容不占主要篇幅,因为他要拉拢那些不看报纸的人。当时,纽约移民持续增加,但新闻界却忽视了这些人。他们大多是下里巴人,几乎没有阅读能力,因此,只有那些最简单的表达人类基本情趣的文章才能吸引他们。普利策喜欢用简明精练的句子、灵活多变的动词、体裁紧凑的文章,他在标题的制作上更是别具一格。“把文章缩短,再缩短”,这是他对旗下新闻工作者经常提的要求,同时他还要求手下人写东西必须能使读者动情,写标题、写故事、写评论时必须立意新颖。《世界报》广泛运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大字标题,有时是套红的大字标题,用大幅的犯罪、色情照片和各种插图和木刻画。世界报社是当时最早大量运用图片的报社之一,它的种类繁多,有政治漫画、犯罪新闻现场图解、火灾及其他灾难素描等。 
  《世界报》记者进行了采访方式的大胆创新和尝试,同时还酝酿出早期的“新闻策划”。《世界报》的女记者内莉・布莱曾装疯混入纽约拉克威尔岛的疯人院,进行了体验式采访。她逃出后撰写了系列文章,揭发疯人院的种种黑暗,在当时引起社会轰动。诚然,她的这一行为有违法律,可是这一大胆尝试对于新闻工作者采访实践不无启示。《世界报》早期的“新闻策划”还是缘于女记者内莉・布莱。1889年,内莉・布莱做了一个最具危险性的活动――只身周游世界,她要看自己能否以少于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时间环球旅行一周。当内莉・布莱乘船、骑马、坐火车日夜兼程时,《世界报》不仅每日刊登她的旅行路线、沿途报道,还举办了猜谜有奖比赛,赢者可免费旅行欧洲。大肆炒作吸引了约100万人参与,纽约市内人人关心布莱小姐能否回来。最后内莉・布莱以72天6小时11分01秒,少于80天的时间胜利地完成周游世界的冒险。她的这一举动轰动了公众,为《世界报》制造了新闻,也就诞生出早期的“新闻策划”。《世界报》的这些新闻改革打破了“政党报刊”时期媒体一味强调政治宣传功能而忽视其他社会功能的状况,大大拓展了媒体的社会功能。受众接触媒体不仅是为了得到指导,还需要娱乐,以及一些诸如天气预报、外汇比价、商业广告、声明或启事一类具有公共服务性的信息。 
   
  利用报纸推动改革、关注弱势群体是《世界报》责任意识的体现 
   
  普利策在《世界报》的社论中提出了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十条措施,并推荐给政治家们。这十条改革措施很得人心,今天,除了第六条外,其余的几条都成为美国的法律。但是,人们难以想象在1883年那个年代,提出这样的措施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世界报》自始至终抨击那些“上层阶级”、“暴发户”和“假贵族”的丑恶行径。普利策从开始办报那天起就一直为改革而奋斗。密苏坦太平洋公司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世界报》给予支持。《世界报》还发起过反对美孚石油公司和贝尔电话公司的专利垄断、彩票舞弊、一个警官胁迫少女、纽约州民贪污犯罪、市议员受贿等讨伐事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谈到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他认为媒体传播应肩负起社会“望哨”的作用,通过警戒外来和内在的威胁,满足社会的常态性活动。普利策《世界报》的上述类似报道在揭露社会问题,同情平民发动运动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整合,协调社会关系,起到了“社会雷达”的作用。这也正是《世界报》的社会贡献和积极意义。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研究生)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2988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