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化报刊文献在新闻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9-23 09:47:19    浏览次数:2014

 新闻史是新闻学一级学科的基础,基础中的基础是文献。从国际学术前沿对研究方法的要求看,强调文本是研究的基础,没有文本的新闻史研究是空中楼阁。没有文献,就没有文本,文献是文本的前提。印刷报刊文献与数字化报刊文献是新闻史文献的两种类型。
  一
  数字化报刊文献在新闻史教学研究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数字化报刊文献可以弥补地域的距离,使研究者在异地也可以使用地方性的报刊。比如新加坡《叻报》,该报创刊于1881年,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报纸,非常有研究价值。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将其数字化并上网之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可以便利地使用该报的史料,而无需千里迢迢地奔赴新加坡。这无疑降低了研究的成本,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数字化报刊文献可以弥补印刷报刊文献的不足。独到的文献决定了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报刊的学者来说,一手资料非常重要。但一手资料不容易获得,改变匮乏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数字化报刊文献。“舍我先生报业数位典藏”就是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字化报刊文献资源。《立报》曾是民国时期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大众化报纸,然而这样一个地位显著的报纸,其文本研究却是匮乏的,目前对《立报》的研究主要是从体制、办报人、社会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究其原因,与该报资料使用不便有关。上世纪80年代,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了《大公报》和《申报》的影印本,受到广泛欢迎,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多有购置。但是,或许因为《立报》的创办人政治身份复杂以及该报是小型报纸的缘故,《立报》没有发行影印本。因此,该报文献使用不便,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舍我先生报业数位典藏”的建设改变了这一状况,《立报》目前已由台湾世新大学数字化并上传至互联网,对于新闻史教学研究有不可低估的应用价值。
  第三,对于新闻史专业的大学教师来说,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报刊文献写论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应用路径。比如学生可以研究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杂志》等在线民国期刊,这样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查史料,于忙碌的毕业季节兼顾实习和写论文。
  第四,外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目前依赖二手文献,文本的缺乏是其痼疾,数字化报刊文献可以帮助外国新闻史研究突破缺乏文本的困境。以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报道研究为例,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对于该事件当时的媒体是如何报道的?《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在2012年制作了一个百年纪念专辑,把当年的报纸原始版面数字化并上网。我们对此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得到新的发现。
  我国一些图书馆已购进了Press Display报纸数据库。该报纸数据库与纸版报纸同时,可以看到世界各国报纸当天的信息。该数据库既解决了纸版报纸延迟和过期的烦恼,还可以对同一天世界各地的不同报纸,包括《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卫报》、《镜报》等重要报纸的报道进行比较。
  我国在报刊数字化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努力,国家图书馆开发了民国期刊数字资源,可在线免费使用。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也收录了大量期刊,可购买使用。在报纸方面,目前最成熟的是《人民日报》数据库。此外,还有许多重要报纸的数字化工程正在进行中。
  重要的民国时期大报,如《申报》、《大公报》等,在发布政府公告、报道时事、反映社会变迁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些历史大报有的尚未数字化。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党报,对研究中共党史、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有重要的意义,也宜尽快数字化。
  二
  数字化报刊是印刷报刊的延伸,但是不等于印刷报刊。印刷报刊的保存与利用依然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阅读新闻史文献应该有四个原则:经典文献与前沿文献相结合;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相结合;著作与期刊文章相结合;印刷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相结合。
  印刷报刊文献和数字化报刊文献的阅读体验有无差异?如何弥补这种差异?笔者在新闻史的教学研究实践中发现,差异的确存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弥补:
  首先,浏览报刊的局部版面与浏览报刊的整体版面相结合。“窥一斑,可见全豹”这句古语不适用于报刊研究。新闻报道及广告的意义不但通过内容表达出来,还通过版面位置和版面面积表达出来。因此,仅浏览报刊版面的局部是不够的,研究者还必须了解整体的版面情况。对于印刷报刊文献和数字化报刊文献来说都是如此。
  近现代的报纸都是对开或四开的,报纸的版面一般在数版至数十版不等。折叠的报纸版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阅览的是印刷报纸,只要前后翻动,就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当天的报纸哪篇报道的位置最显著,哪则广告的面积最大,各版之间有什么关联。而数字化报纸每次只能显示一版,使用者虽然可以清晰地把握这一版的状况,但容易忽略报纸的整体结构。因此,数字化报刊的使用者须有意识地观照报刊的整体。
  第二,研究者不宜局限于单一的报刊文本,可注意比较不同的报刊。数字化报刊的容量是巨大的,与印刷报刊相比,使用者可以更快捷地阅读报刊。如果到传统的图书馆过刊阅览室借阅报刊,需要填写索书单,说明想借阅的刊名、刊期等信息,然后等待馆员取刊,或许一个下午只能看一两本。数字化报刊则方便得多,读者可以在一个个版面之间冲浪。但数字化报刊的一个弊端也接踵而至:浏览者容易陷入海量的信息,而忽略了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使用数字化报刊之前,最好是制订一个研究计划,明确问题的设置,并且在使用中注意比较不同的报刊,使用适当的理论工具。总之,使用数字化报刊,须注意比较,努力呈现报刊文本的意义。
  第三,有了数字化的报刊文献,依然需要接触印刷报刊文献。因为要想感受报刊的纸张和印刷的状况,只能靠眼睛的观察和手的触摸,去近距离体味质感。
  第四,使用数字化报刊文献需注意鉴别。17世纪的荷兰新闻书是近代报纸出现以前出版周期较长的新闻媒介。一个美国的旧报纸收藏网站上有荷兰新闻书出售,然而价格只有几十美元,这不能不令人生疑:如此珍贵的文物,距今已400多年,售价却这么低廉,是真品还是赝品?所以对于网站上的信息一定要注意鉴别。“作为工具和对象,互联网提供了许多研究的空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慎之又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并且提出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当代高等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数字化报刊文献也将更好地为新闻教育界所利用。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3729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