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问题审视
发布时间:2016-10-18 09:17:38    浏览次数:2215

 一、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现状

近几年来,纸媒中的新闻类报刊数字化转型动作迅速,与新媒体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内容制作及传播形态,赢得了读者用户的广泛认可。与新闻类报刊相比,教辅报刊的转型步伐则既不迅速,也不一致。有些报刊的危机意识强些,积极开展了转型方面的尝试,但更多的报刊则安如泰山,不急不忙,仿佛转型与己无关。目前,全国共有教辅报刊248种,按转型方式划分,大致有以下三种样式:

第一种:教辅报刊+数字呈现。通俗地说,是指将纸质的内容经过数字化以后,在网上呈现出来。呈现方式有创办电子期刊、开办网站或网页等。不过,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被资源类数据库网站收录。只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上网阅读教辅报刊的学生数不多,这类网站、网页因为访问者极少,使用效率不高,不少成了一种摆设,有些很长时间都没有更新了。

第二种:教辅报刊+“两微一端”。即在纸质报刊之外,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一批骨干作者和忠实读者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展示空间,增加编读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向用户推送内容,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在读者不断从纸质媒体流向网络媒体的今天,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不停地提示、引导用户去阅读纸媒、使用纸媒,配合纸媒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延缓纸媒衰退、死亡的最好方式。这种新旧媒体之间的机械式捆绑,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媒体融合,但至少正在向融合靠近,并且这种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正在谋求转型的教辅报刊所接受、采用。

第三种:教辅报刊+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就是通过网络开展远距离授课、讨论、答疑及测评等。这要创办网站,但这种网站不同于数字化呈现报刊内容的数据库式收录,它是与报刊内容相关联但又远远超越报刊所涵盖内容的全新的网站,最典型的样式是学习社区、教学资源库等在线教育网站。在线教育网站与教辅报刊可以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目前,办在线教育网站的报刊不多,且多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显然,以上几种转型方式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内涵,有些根本算不上转型。这当然要归因于教辅报刊人主观认识不到位,但也不要否认事实上受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二、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步伐迟缓的原因分析

教辅报刊的读者群相对集中且数量庞大,只要借助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力,也即借助行政和教科研的渠道,就能比较容易地拥有数量不小的订阅数。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市场上教辅报刊“风景这边独好”,发行量受互联网冲击不大,市场行情比较坚挺。但是,教辅报刊人比谁都清楚,眼前的成绩是独特的渠道优势带来的,基础并不稳固,易受政策影响。因此,他们也想转型,有些已在积极地探索了,但总体来看转型步伐不快且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找不到可替代的盈利模式衡量转型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看它有没有形成新的盈利模式。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辅报刊转型动作缓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教辅报刊固有的营利模式主要是靠卖纸质产品赚钱,广告及其它收入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师生活动,目的都是用来吸引客户、推销报刊的。这是教辅类报刊与新闻类报刊的区别所在。新闻类报刊与新媒体融合之后,广告投放对象从单一的纸媒变成了纸媒和网媒,总量没有减少,甚至可能增加了。而教辅报刊转型以后,如果读者都去阅读数字产品了,那么纸质产品的销量就会出现萎缩,效益必然受到影响。这时就要看有没有其它新增的或可替代的盈利模式,否则,任何转型都走不远。

2.学生读者上网受到种种限制

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受到的种种制约,直接影响了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没有时间上网,县域以下学校尤甚。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他们的课后时间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在民办的课外辅导班上,就是在赶往课外辅导班的路上”。随着年级升高,课程越来越多,光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要挤占学生的睡眠时间,更不用说挤占课外运动等时间了,学生哪里抽得出时间去上网呢?

不允许上网,家长、老师担心孩子经受不住诱惑。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是限制孩子上网的,至少会设定上网时间,不少学校还限制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那么,在极其有限的上网时间里,有多少孩子不去浏览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去阅读早已令他们“深恶痛绝”的课本知识呢?

不提倡使用电子产品,纸质阅读的优势很明显。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在中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培养“屏”阅读习惯好呢,还是“纸”阅读习惯好?有人专门做过研究,尽管“屏”阅读优点很多,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还是“纸”阅读更好。比如纸质读物能让人心灵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地进行深度阅读;纸质读物有一种特殊的油墨香味,闻之则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久读纸质读物,能增加人的书卷气;纸质读物能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它不像电子读物那样有害。在美国,目前实体书的前景看似不乐观,但大部分美国人仍然更喜欢实体书。尤其对青少年而言,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已经让他们对电子屏幕十分厌倦。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只有看纸质书才是一种“经历”,“你可以感受到书页,感受到这本书。这才是看书。”①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教辅报刊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它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虽没有达到唇齿相依的程度,但教辅报刊对教材的配套,对课堂教学的同步,对学生读者的服务,可以充分表明其对教育的依附性。教育的现实决定教育报刊的生存状态。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不能像其它行业那样,三天两头地变革、变革、变革,它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里是要相对稳定的,正因为此,它的变革一般要滞后于时代半拍,而服务于教育的教辅报刊的转型发展自然也会相应滞后半拍。

3.转型的物质基础还不完全具备

一方面,前期投入大让多数报刊社负担不起。教辅类报刊多集中在高校、出版集团和教育行政部门办的报刊社。高校和少数出版集团办的教辅报刊,如《英语周报》《语文报》等,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这些报刊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成熟。而报刊社及出版集团办的为数众多的教辅报刊,其规模都比较小,经营项目单一,底子不厚。进行数字化转型,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不是所有报刊都能拿得出的。再有,文化单位网络技术人才和网络运营人才都比较缺,这不是能轻易解决的问题,要想拥有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不花代价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或数字化学习所必须的设备还不普及。目前,网络用户多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其人群又多集中在成年人。而教辅报刊读者人群的分布是既有城市又有乡村、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又有欠发达地区。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及欠发达地区,要求学生拥有、使用PC、平板电脑或手机等设备,其购置费和使用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花得起。如此条件下,转型能有什么好效果呢?

三、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原则

可以断定,纸质媒体的黄金期已经过去,读者拥有量将不可挽救地走向萎缩,但离死亡还很遥远。特别是学术研究类、业务指导类和艺术欣赏类报刊,其读者群体相对稳定,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小众”报刊,它们与新闻时事类和生活服务类等“大众”报刊相比,不太会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局面,当然也不太会出现“火箭式”上升的情况,有起伏在所难免,但幅度不会太大。生存不会有问题,但要发展壮大,还得有赖于数字化转型。

教辅报刊究竟应该如何转型?转向哪里?

这是有待探索、实践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同意这样的说法:把“读者”变成“用户”,这是纸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也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教辅报刊属于业务指导类报刊,它的转型,既有纸质媒体所共有的操作方法,也有自身特有的转型路径,概括起来说,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转变”,也可以叫几个原则:

首先,从“重渠道”向“重平台”转变。这是指教辅报刊人工作重心和经营模式的转变。过去,教辅报刊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报刊发行,而发行依赖销售渠道,所谓“渠道为霸”,就带有那个时期教辅报刊市场特有的印记。但互联网经济是粉丝经济。粉丝量大,会赢得第三方——广告商的青睐,同时产品也会引起风投的关注;粉丝量大,还会有助于培养一批忠实粉丝,这批粉丝会成为效益的重要来源和保证。那么如何吸引粉丝呢?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靠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内容。互联网产品如网站、两微一端是平台,新旧媒体融合而成的全媒体也是平台。平台就是舞台,用户(包括读者)就是演员,没有平台,就不会有用户,你的用户会因你的平台而存在。所以,搭建平台,是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之举,是圈定用户、吸引粉丝的必备手段,也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重视平台建设,是教辅报刊人的不二选择。

其次,从“重内容”向“重服务”转变。这是教辅报刊人工作内容的转变。教辅报刊向学生提供的是课外阅读内容、学科辅导内容和疑难解答内容等。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这些内容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因而广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但现在这些内容的来源渠道大大增加,可以说,你想阅读的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因此,作为互联网用户,他们已经不缺阅读内容了,缺的是服务。一是知识讲解,不仅要有文字的,还要有视频的;不仅有普通老师讲授的,还要有名师、大家讲授的;二是适时检测,既要有测试题,还要有批改反馈,分析总结;既要有适合所有用户的基础性内容,也要有适合特殊人群需求的个性化内容;三是话题讨论,平台上可以设立若干社区,每个社区一个群组,每个群组一个话题,让组员畅所欲言,群主适时引导;四是研究性学习,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五是健康成长,提供诸如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等等内容。除此之外,线下所开展的专题策划、写作指导、话题沙龙、新闻宣传等等,都是服务读者或用户的主要方式。这样一些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最像什么?最像在线教育。据此,我们不难发现,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方向是在线教育。

第三,从“重自力”向“重合作”转变。这是经营理念转变。过去,传统媒体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认为提高媒体价值的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好让木桶盛最多的水。在互联网格局下,水面上涨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补齐短板的速度,任何补齐短板的动作都无法显现出大的价值效应来。那么,传统媒体究竟该如何做?笔者认为,应该按照“新木桶效应”的原则,即用自己的长板跟别人的长板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用最佳配合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木桶,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可以解读为,拿自己的长项与别人的长项合作,打造有竞争力的项目。一般来说,教辅报刊拥有的资源是不少的,比如渠道资源、刊号资源、名师作者资源、编辑人才资源、读者数据资源等,但教辅报刊所拥有的互联网人才资源则明显不足。你是等拥有互联网人才以后再发展,还是与别人合作,借助别人的优势一起发展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我们研究教辅报刊数字化转型问题,既要把教辅报刊当作纸质媒体看待,依循纸质媒体的一般特点去思考、研究其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或策略,去分析它转型迟缓的原因,又要充分考虑教辅报刊的特殊性,在转型问题上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简单化的操作方法。由于教辅报刊既具有让读者获取信息的阅读功能,也具有让读者学习、查询、收藏、研究、欣赏等使用功能,现在阅读功能已经弱化,正被互联网取代,但其使用功能还在吸引着特定的读者人群,比如辅助学习、辅助升学、辅助成长的功能还在发挥作用。因此,教辅报刊不会很快死亡,它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将生长下去。但是,转型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已经有人走在前面了,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跟上。

原文来自:http://cmgc.jschina.com.cn/system/2015/11/11/0269580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