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发布时间:2016-01-21 09:35:36    浏览次数:1661

无锡白话报》虽非国内第一份白话报, 但其影响较大, 在它和《万国公报》等一批维新报纸的影响和推动之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办报高潮。

《无锡白话报》并非中国近代第一份白话报刊,1876年3月30日上海申报馆附出的《民报》当为我国第一份白话报刊。而1897年11月7日章伯初、章仲和主编的《演义白话报》,则是中国最早以“白话”命名和撰述的报纸。该报创刊后,裘廷梁见了“甚善之”,回到无锡,才以《演义白话报》为样本,创办了《无锡白话报》。

发行以苏南为主

《无锡白话报》全年定价每份两元,半年定价一元一角,一月定价两角,均为不折不扣,而且报费必须先付,概不记账。
    《无锡白话报》在锡邑共有八个订报处,分别设在大市桥“成春纸店”,江阴巷口“洽昌土店”、接官亭“保康典”、三里桥“高广泰米行”以及寺巷口北首曹衡之、书院街口虞砚铭、鱼腥巷顾义臣、四郎君庙巷侯宝三处。凡订阅者一律只收洋钱。报馆另在大市桥“公和机烛店”设有一订报兼零售处,零售每本售价四十文。
    《无锡白话报》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因其不仅仅是无锡的一份地方性报纸,故它还在上海时务日报馆、上海蒙学报馆、苏州电报局和常州龙城书院特设报刊外埠代派处,以便利外埠读者订阅。外埠订阅价也略有上浮,全年定价为每份收洋两元五角,半年为一元四角,一月为三角。零售每本六分,一样的不折不扣。这些外埠代派处可以提取其中的二成充作经费。
    由此可见,《无锡白话报》在无锡以外地区的发行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等经济富裕地区,这也正是新思想萌芽和发展的前沿阵地。

“白话报”里的无锡新闻

《无锡白话报》重在推广西学与新思想,所以虽设有“无锡新闻”专栏,但29期报纸中,关于无锡本邑的新闻也不过寥寥数篇,其中还有好几篇是宣扬白话的。

比如在“女学将兴”一文中,讲到荡口有位“算学天下第一好手”的华若汀老先生,因年事已高,不愿外出授徒。于是《无锡白话报》报馆便竭力劝说华若汀在金匮县授徒,最终华老先生慨然应允,并愿男女并教。这位华若汀老先生就是清末著名的数学家华衡芳先生,他出生于1833年,此时的华衡芳已经65岁高龄。文中借“华衡芳复出事由”,强调女子比男子更加聪明,其用意还是在于推广“男女平等”的思想。
    你知道无锡白话第一人是谁吗?这个人并不是裘廷梁,《无锡白话报》给出了答案。
    这个人就是吴举人吴稚晖,“两三年前,做出好几种白话书,个个看了佩服,可惜都未做完”。
    1898年,除吴举人外,无锡还有十几个有学问、有名气之人都意在“挟天下有用的书,演成白话”。这其中举人就有七位:宝晓湘、高伯安、杜香如、杨味云、俞复、许士熊、华中祺。并断言“如此一来,白话风气一开,中国四万万人个个有见识有学问”便指日可期了。
    除此类宣扬白话风气的本邑新闻之外,极为鲜见的是,对发生在锡邑的两段轶事——“犯规受知”与“扇董害人”,进行了白话讲述。
    “犯规受知”讲的是,无锡有一个名叫顾义臣的童生,年纪虽轻,文理书法却是极好的。1898年4月22日,他参加科举岁试。顾义臣进入考场得了题目,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为全场第一个交卷者。他交完卷子便到龙门口等待放牌(旧时衙门、考场等挂出告示牌),但等了许久未见放牌的消息。等得不耐烦之下,顾义臣就在两旁蓐席号棚上跨进跨出。不料此举恰被监考的学台瞿大人看见,瞿学台忙叫人把他拉到堂上跪下,询问他坐的是何字号,再依顾义臣所报字号找到他的试卷细细审阅。哪成想,这顾义臣一跪就是两个钟头。于是,全场考生都知道顾义臣此次肯定是中秀才了,因之前也有一个人犯了规,学台把他的卷子看了一遍,便叫他出去,而顾义臣不同,虽然犯规跪着,但学台大人却仔细看他的卷子,自然是赏识他的意思。三日后放牌,果不其然,他的名字赫然在列。与顾义臣同时进学的无锡童生还有陆寿英、孙泽圻、嵇长康、侯鸿鉴、林文淼、吴廷枚等人。
    而这“扇董害人”更是牵涉到了周舜卿、薛南溟等锡邑重要人物。这里说的“扇董”(扇是当时的一个行政级别,比现在的乡低一点)便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周舜卿。
    话说周舜卿成为名扬上海的富豪之后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1898年2月,因扬名乡贫民极多,米价又贵,周舜卿便向贫民供应平价粮,以缓解其生计之难。这扬名乡有个地保名叫荣裕昌,在办理平价粮这件事上极为负责严谨。因此周舜卿便到无锡城来见孙知县,请知县大人传案奖励荣裕昌。于是,孙知县就出了一张朱砂票,让差人下乡立提荣到案,但却并未说明事情缘由。荣不知自己犯的是什么罪,便向县打探,县差只说是因扇董之故。荣裕昌只得一同上城,他与绅士薛南溟认识,就请薛南溟到扇董处求个情,于是薛南溟便写了一封信叫他亲自送去。周舜卿见信后不觉大笑,将实情相告,叫他快去衙门领赏。哪知荣还没到城里,孙知县已要坐堂,催火速到案,原差没法,只得雇了一个人做荣的替身,获赏银牌一面、金花一对、红布一段。这替身刚出衙门,荣也远远地来了,各差役和衙门里的门稿纷纷向荣要钱,这没个二十块洋钱是过不了关的。荣无奈只得又走到薛南溟家里,薛吩咐其账房先生替他出面料理。这位账房先生再三计较,打点并不能使县差、门稿满意。事后,荣一算账,前后花费洋钱十五元左右,而得着的奖赏却只值洋钱一元,还要担惊受怕。周舜卿“好心办坏事”,故当时坊间有“周扇董害人”之说。

对本地新闻的关注较少,说到底还是由《无锡白话报》本身的定位决定的。

梅侣女史卒年之谜

《无锡白话报》从创刊到被查封,持续时间并不长。裘毓芳的办报活动也从此中断,郁郁的她随丈夫迁居安徽,直至因病去世。
    这位颇有才华的女报人可谓英年早逝,但她确切的卒年却有多种说法:有称其卒年“不详”者;有称其因“时疫”卒于1904年夏者,比如《无锡市志》记载便是如此。即便是裘毓芳的外甥中科院院士裘维蕃在回忆起姑姑的往事时,亦不能确定其究竟卒于何年。
    那么,关于裘毓芳卒年到底应该是什么时候呢?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显然还是能够找到线索。
    1904年7月20日,《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三集)刊登了署名为“天梅”的《吊裘女士梅侣三首》,最后一首写道:“剥蚀难逃天演中,疫虫竟杀女英雄。裙钗领袖伤兰折,我为同胞滴红泪。女士以疫死。”“天梅”即高旭,别号慧云,为南社发起人之一。1909成立的南社,是一个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其发起人还有柳亚子、陈去病等。
    这是不是关于裘毓芳卒年的最早记载呢?其实在这一年5月15日的《女子世界》就刊登了高旭的这三首挽诗。这还不是最早的,高旭的挽诗最早发表在《政艺通报》1903年2月27日刊上,只不过署名为“慧云”罢了。
    再往上追溯,天津《大公报》1902年7月10日“时事要闻”栏目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即慈禧)前阅《京话报》,知无锡裘梅侣女史著有《白话从书》,曾命内监开单向琉璃厂各书肆购取竟不可得。滋闻京中有人得南方消息,知裘女史已于五月十六日因染时疫病故,识者惜之。
    当时的背景是,裘毓芳在《无锡白话报》将《海国妙喻》演为白话连载后,《京话报》又将其演为京话,从1901年9月8日的创刊号开始连载,并标注“金匮梅侣女史原演,本报改成京话。”
    关于裘毓芳之卒年,从其叔父裘廷梁一封家信《与从侄孙维裕书》中也可得些许信息。在信中,裘廷梁写道:戊戌年创办《无锡官音白话报》时,裘毓芳是报纸的一分子,而且是白话高手。曾无几时,裘廷芳即已逝世。
    由此可见,裘毓芳的卒年时间与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的时间相距不远。虽然关于裘毓芳的卒年有不同说法,但其因“时疫”病故则是可信的。1901年至1902年,正值霍乱在中国流行的高峰期,其中又以江浙地区最为严重。这又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裘毓芳卒于1902年的可能性。
    《无锡白话报》虽非国内第一份白话报,但其影响较大。在它和《万国公报》等一批维新报纸的影响和推动之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办报高潮。而裘毓芳虽英年早逝,但她作为我国最早的女报人之一,是晚清白话文运动中不可被忽略的人物。
       原文来自:http://58.214.255.28/epaper/wxxzk/html/2013/02/01/A08/A08_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