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纸质媒体尤其是党报,有着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倾向。其实报纸的形式,也就是版面版式同样重要,因为它是面孔,面孔的表情会直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苏州日报》的革新之路也正是从“改变脸面”入手的。
《苏州日报》版面创新之路已经走了11年。1998年,那一年有两件事情对《苏州日报》具有影响,一是成立了总编室;二是报纸的主体即新闻版从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随着版面的扩张,版式风格悄然改变,由传统的“咬合式”向更便于阅读的“板块式”转变,也正是这次的“小改革”,点燃了此后苏州日报强劲有力、持续不断的新闻改革引擎。苏州日报总编室这一综合协调部门的建立,为日报的持续创新与改版建立了一种良性的机制。在5年后的2003年,我们在地市报里较早地引入版式总监、美编的力量,强调版式整合、整体规划。10多年来,我们先后经历大大小小20余次改版。每一次改版,都是一次报纸的全面的创新,有时是版面的变化带动了新闻写作的革新,有时是采编的改革推动版面的优化,而更多的时候,是齐头并进。
中国报刊视觉网这样评价《苏州日报》:“它受苏州这个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人文气质的城市的滋润,显得与众不同,地方特色浓郁,这是别的报纸美编力量再如何强大都做不到的。”
以下是我们在改版这一创新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粗浅体会,敬请批评指正。
一、版面创新已势所必然,不创新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发展。
──报纸的版面创新,是顺应读者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版面创新已势所必然,不创新将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发展。报纸的版面创新,是顺应读者需求的必然选择。
大家都知道,传播行为早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在如此知识大爆炸和各式媒体“多如牛毛”的年代,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是受众在选择媒体而不是媒体选择受众!因此一个聪明的媒体,它的传播行为早已从原先的单方面“给予”,转变成了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就“服务”而言,一方面是提供新鲜及时的新闻内容给受众,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而另一方面就是要让读者整个阅读过程常有“赏心悦目”的享受,就是你得通过你特有的方式,“可持续”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否则,读者为什么一定要看你的报纸,而不是别一家的报纸?“长”得好看些,可能也是一个原因?──报纸的版面创新,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断创新形式,这也是平面媒体应对市场、应对其他媒体挑战的一种“不得已”,同时又是报纸谋求不断创新的有效方式和有效平台。如果报纸不在内容与形式上全面创新,而是固守成规,花样老套,面目陈旧,那就不但是形式上僵化到面目可憎,令读者看久了“倒胃口”,即便在自身机体内,也将无法调动人员的兴趣,不利于激发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容易使到手的新闻资源平白流失。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版面形式这个平台,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和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来通过调用最新视觉元素,以及不断进行更合理科学的组装,就可以抢回一些本该属于平面媒体该有的“阵地”。毕竟,散发着墨香的报纸,离百姓市民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伸手可及。
二、版面创新的关节点是有效整合新闻资源。
版面创新需统盘考虑,关节点是有效整合好、利用好各方面的新闻资源。《苏州日报》“有意识”地“自觉”改版,是从设立总编室开始的。这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运用好综合协调机构,对报纸的新闻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整合,在报纸工作中是多么重要。
一般而言,为很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和便利于采访,报纸总是从纵向分出若干采访部门。这些部门是以一种分兵把守的方式,执掌行业条块的新闻,非常具有专业性,常常有的时候会“隔行如隔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日常性的横向管理、整合与协调,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总编室的职能上。而抓好总编室工作,也就是抓好了报纸整合资源的重要的一环。从这一点上,我们体会,报纸在综合协调和整合方面可以有如下作为:
一是通过强化后道编辑部门既有的编辑职能,通过日常的版面整合、归并,来协调用稿,从而激励好稿,淘汰劣稿,引导采访并更好地执行编委会意图,甚至包括制定采访方针。在这方面,报纸本身的组版便是一种对记者采访的选优,而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领导提出奖优评劣的建议,可以有利于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通过建立日常化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不断地完善报纸的激励机制。报纸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许多稿件出笼,任何一家报纸都不可能停下来梳理得失。因此,日常化的稿件、版面管理与考核尤为重要。综合协调部门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有效地通过各级A稿、好稿的推选与评比,达到激励与提高的作用。
三是要不断地根据新的大政方针的出台、受众兴趣的转变、社会热点的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版面定位与安排,有效调优结构,用足用好新闻资源。版面是平面媒体最好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便是具体地执行了党报所特有的定位。这方面,党报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些“尾大不掉”的东西:比如我们就常常受制于广告与发行的因素,开设了一些专刊专版,而这些专刊专版往往受众面较小、内容上工作化倾向较重。这就需要我们在经常性的改版中合理地加以整合,从而尽可能地释放出更多的空间给最广大的读者。当然,要有效整合、协调各方资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认为首先要对报纸的读者群以及他们关注的兴趣点,有充分的把握;其次,在很好的调研的基础上,应对版面有很细的划分:哪一块是反映党报特点、我们必须留有固定空间的;哪一块是党报受众喜好、须尽可能地多规划位置的,等等。比如根据临时性重大新闻内容多的情况,我们规划出了关注版;比如为便于以党报的视角关注民生,我们专门辟出了更具可读性的民生版与热线版。
三、版面创新是为了更符合新闻规律和整体风格。
什么可以被称为创新?我们认为,那就得有所取舍有所放弃。在处理报纸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也是同样道理。报纸究竟该服从于谁?是形式,还是内容?我们认为,最最应该服从的是新闻规律:一切当以新闻规律办事!最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处理会议报道上。
多年来,在与各地同行的交流中,经常有一个问题会被问及:你们是怎么处理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我们的回答是:以新闻价值决定报道的规格,凸显新闻,淡化程式;从会议和活动中捕捉新闻,深度加工,拓展外延;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多种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出新出彩。
而完全达成这样的共识,却并不容易,也走了很长的路。曾经有一度,充斥版面的会议报道之冗长乏味,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立规矩”。尤其是起始阶段,在确立了采编方针的基础上严格规范实施:无关宏旨的会议、市领导会见外地代表团以及外事活动,无特殊情况,都在一栏或两栏内以“新闻集装箱”的形式处理;剪彩仪式的照片一律不发,即使是很大的工程,也只配发工程直观图或效果图为主。而如果是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会议或调研,只要是能“掘”到重要的新闻,我们就必得做足、做深,发一般的消息还不够,重要的都要在次要闻版做“苏报纵深”栏目加以深化与解读。
除了会议报道之外,其他方面的报道考虑也大体如此。对于报纸版式,我们《苏州日报》的“后道”编辑们有一句“玩笑话”:首先是听总编的,其次听美编的,但常常是总编也听美编的!而对于稿件体量,在编前会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稿子这样长,你觉得读者会有耐心看下去吗?
四、版面创新要有利于激发内部活力,受读者认可。
版面创新需瞻前顾后,评价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更优化、有利于激发内部活力,是否受读者认可。
任何一次版面创新都是在前面改版的基础上的,每一次改版都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况所作的多方资源整合的结果。究竟一双“新鞋”是否合脚,得“走”一段方能知道。但我们也认为,在同一个时期,放在一个阶段上,对改版的优劣还是可以梳理出标准一二的,归纳为“三个有利于”。这也是我们进行版面创新的基准点:
第一,看是否有利于一张报纸的整体定位与走向。一张报纸的总体定位是恒定的。围绕这一个定位,要不断地通过微调,来使整个报纸的走向更趋优化。《苏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在办报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沿着党报的路线,不折不扣地服从服务于大局,通过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起到在集团核心三报中的旗舰作用,做好“领唱员”。因此,在改版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留足了要闻版,同时也在改进会议报道、时政报道方面作了不少思考和微调;所以我们会坚持我们条线把守的优势;同时我们从部门设置到版面分布,都体现了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及重大民生热点的最大关注。
第二,看新闻版面是否能有利于为新闻内容服务。在每次大的改版和小的微调中,我们既注意通过固化强势资源,保持版面的相对衡定,同时在版面安排上又留有足够的弹性,使得版面设置保持一种灵动,目的就是为了完善版面形式这样一个“框”,来装好新闻内容的“菜”。比较典型的是我们在“要闻”与“热线”、“民生”间插入一个“关注”版,可使报纸灵活机动地对每天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进行组合拼装。
第三,看是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否通过版面调整,激发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与活力。长期以来,苏州日报采用的是采编合一的机制。这一机制,在某种特定的阶段,是非常好的模式,有利于精确有效地获得信息,疏而不漏。但也有其弊病,就是容易形成坐守条线的格局,使得不少编辑渐生惰性,有的记者除有条线,可以靠通讯员的稿件为生外,还有版面的“自留地”,一般来说是“吃穿不愁”。这样的情况和人员多了,会使队伍缺乏战斗力。在多次《苏州日报》的改版中,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通过调整版面、压缩工作化的版面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减记者手中的编辑职能,交由专门的版面编辑做版,这样可以为他们腾出更大的精力跑稿子,也是“逼”着他们跑稿。虽然我们做得还不是最最彻底,但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看是否得到读者的认可。应该说,经过整合,《苏州日报》更好地反映了重大决策以及相关民生,受到了普遍欢迎。我们在很多方面,立足于深度,通过有思想有观点的报道,来给更面广量大的读者以新闻大餐。比如我们的“苏报观察”、“苏报民生”、我们的“热线”、“民生”、“声音”以及“视点”版、“苏州调查”,甚至是我们的“股市”、“国内”、“国际”、“竞技”、“文娱”新闻,都拥有相对固定的可观的读者队伍,这也形成了我们党报的最为广大的读者群。
五、版面创新需精心打磨,以形成特定风格。
版面创新需精心打磨,在形成特定的风格的前提下,倾力打造“拳头产品”,是提升报纸品质形象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苏州日报结合重大题材,先后制作了数十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刊,一些专版还受到了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在省内评选中多次获奖。《这一年》、《欢天喜地》、《苏州光荣》、《命运》、《永远的铭记》、《文明之光》……每一份特刊面世,都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不仅读者赞赏,广告客户也越来越看重苏报的品质,乐意在这些特刊上刊登广告;一些郊县的形象宣传专版,也都十分信赖地交给日报美编团队制作。
在江苏省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组织的全省报纸“城市精神”和“喜迎十七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主题展示中,《苏州日报》均双双获得文案和版面的一等奖。
下面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成就“苏州篇”为例,对苏州日报的版面做个案分析:
在这一特殊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特别地对版面构图、点线面和色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指标要求。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以策划为方向,扩展设计元素的空间,展示“非常”理念。在操作上,视觉编辑接到设计任务后首先做了概念版,再通过核心团队不断的研究,反复与责编沟通,取舍的过程既要控制时间又要控制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了版面规范,然后再根据这个规范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必要的规范之外,尽可能多充分发挥的编辑的创新灵性。
二是创新设计。这一任务对版面的内容要求,是表达苏州城市的幸福细节,而版面的体量是不常见的双通版。因为这是在全省范围内的一次版面展示,因此我们觉得借用苏州最具代表的文化象征--园林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出苏州的地域特色。而基于这一点,设计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并通过“形”在大版面上的张扬,使得传统幸福--大红色中国结上的“福到了”等表现元素,畅快地传达出幸福的“美感”。
三是创新构图。这个双通版的版面构图,是以苏州园林的图片为主体,在主体内用纵向结构把文字浓缩在方寸之间。并通过小标题的制作,配以个性化的图片。这样,就强化了每个人物故事“脸谱”效应,提高读者的认同率。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经过非常细致的谋划,展示专版的处理不会再是让编辑们眼花缭乱的“即兴创作”。我们的体会是,注重前期设计,强调版面的整合,让“诗”与“画”形成完美的统一,便可顺利地完成版面的美学追求,完整准确表达出编辑意图。
回首这些年,《苏州日报》的采编团队薪火相传,激情走来,殚精竭虑,昼夜不舍。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连续7年斩获10个中国新闻奖,单报广告到账收入也已连续多年在一亿元以上,被中国记协称之为全国地市报的“苏州日报现象”。在这一精品工程的打造过程中,改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版面也是一种竞争力”的有力佐证,在《苏州日报》获得的10个中国新闻奖中,版面获奖就占了4个。
这一切皆因我们热爱新闻,热爱生活,热爱苏州;一切皆因我们热爱我们的职业。我们努力地扮靓自己,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读者的眼睛!
原文来自:http://www.cnbksj.com/a//2014/0315/12047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