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传播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03-16 08:29:02    浏览次数:1435

一、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信息突围中报纸面临传播效率与信息传播价值的衰解
  数字传播以数字化特别是数据库作为传播技术支撑,往往具有“以不受地域或国家边界的限制而具有从传统的媒介和把关者手中夺取信息和娱乐控制权而武装自身的能力”以及超强的生命力和解构力,以科学的话语消解和颠覆传统报纸单向式传播的各种权威架构,“把传统媒介的受众从集权主义媒体的‘暴政’和腐败的消费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媒介对阅听大众予取予求、想塞什么就塞什么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受众视线的力量从新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从这种传统报纸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权力层级中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参与、信息选择、信息解读甚至信息生产的能力。加之数字传播的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存取便捷恒久、传播渠道丰富多样、传播的时空融合以及互动交流式传播等优势也使得单纯依赖纸质媒介定期定量传送信息的报纸市场空间受到频繁的挑战与挤压,作为载播资讯的立柱在数字化媒体的“信息超市”面前日渐衰落,昔日传递社会信息和运行社会信息系统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方便有效的媒介,在数字传播的冲击下遭遇信息传播价值的边缘化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削弱。
  (二)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导致报纸传播品质下降
  以数字传播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因其分散互动对话性和无法集中控制等特点而使媒体的信息传播场域具备较大的中立空间和想象力,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阅读与信息分享的快感、参与传播的成就感、角色扮演的乐趣、思想表达的自由和收视点击消费的随心所欲,能够极大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面对数字传播的崛起及其沟通新构型,裹挟于信息海洋的报纸不甘放弃其传统的媒介权威地位,为降低成本、保持和夺回被掠走的市场份额、实现报纸的市值与利润,寻求影响受众和攫取受众注意力的“捷径”,报纸逐渐放弃或有意无意地偏离既有的严肃客观报道和调查评析之新闻专业主义的路线和优良传统,抛却自身本该有的专业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媒体定位,模仿和沿袭其他媒体之于受众“泛娱乐”的传播范式,降低新闻来源的把关力度,通过挖掘和展示人性的弱点制造娱乐效果和轰动效应,达到报媒盈利率和商业影响力提升的目的。报纸的这种不能坚守自身媒体立场的泛娱乐化传播不仅不能持久有效地吸引到潜在受众的注意力,在受众群体日益分化的背景下,报纸的这种降质传播行为甚至正在疏离已有的受众群体。直接导致报纸传播内容与传播品质的蜕减,消解报媒现实的媒介影响力,进而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面临更深重的安身立命之危。
  (三)报纸“公共性”传播品格在数字化传播格局中出现褪色
  报纸传统上作为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获取公共事件和真理解释框架的工具、监督社会发表舆论的平台、变革社会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等公正、权威、负责的形象一度颇具媒介品格力而备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同。数字传播使传统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被置身于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市场逻辑的狭缝中,面对整个媒介市场格局的变动和媒体商业逻辑的强力冲击,报纸为应对作为媒介的信息告知功能被替代、信息传播效率衰减以及信息传播品质的消解等诸多生存危机和缓解空前的媒介生存压力,不得不在社会“公益”和“商益”的矛盾之间游移和徘徊。为控制传播与运营成本,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商业利润又不至于触及社会各种制度集团的利益,报纸草率地舍却了权威公正的话语,放弃了体现公共话语精神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权威资讯告知,削减调查性和深度评析类新闻事实等内容,而倾向于简单新闻事件的粗放报道。导致报纸的传播内容缺乏深度而不能成为人们思想的有益延伸,受众也不能依赖其获取意见指导与决策支持。缺乏事实解释力和真相还原力的报纸不再能妥善地担当公众表达意见的权威通道、监督社会的“第三只眼”和平衡权利的中立组织。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5060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