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报纸的未来出路:重塑报纸的传播风格
发布时间:2016-03-16 08:30:28    浏览次数:496

(一)以内容为根基实现报纸资讯传播的权威化和专业化,提高报纸的传播效率
  数字化主要是改变媒体的传播介质,与传媒内容相比媒体以何种介质传播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选择媒介消费注重的是媒介的信息内容、有用性和方便。以纸质和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报纸相对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存在传播流程上的诸多技术与模式的缺陷,在媒介转型新时期,报纸若过度趋向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逻辑而在泛信息化与泛娱乐化上与网络媒体和电子媒体同台竞技,无异于作茧自缚,做内容才是报纸生存的起点和根基。报纸应摒弃信息泛化传播的窠臼,从权威新闻和专业化内容上构建报纸的基调与品牌。
  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媒介混战格局中,受众及其注意力资源不断遭遇离解和碎片化,媒介市场细分已成客观事实,“大而全”的媒体发展逻辑显然是缺乏理性和现实理论依据的。报纸应基于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而调整定位策略,按照特定通行的社会专业划分标准构建分科化的传播内容,以专业化的视角和话语,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设计和定制专门化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专业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性,为专业化受众提供专业信息的咨询与帮助。新形势下的报纸只有坚守自身特色,从信息告知的权威性和资讯生产管理与提供的专业化上创新性开发内容,才能确保自身媒介信息内容传播的到达率,成长为有良好传播效率的报纸。
  (二)以观点为主导实现报纸精英化媒体回归,改善报纸的传播品质   报纸的观点是报纸作为媒体角色看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的角度、立场及其对事物、问题等的认识程度和分析结论。具有思辨性的科学合理的观点作为社会的精英资源的存在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启发思维和引导认知的作用。报纸不再是信息匮乏与传播渠道短缺时代意义上的“新闻纸”、“消息纸”,其核心价值被信息社会和数字传播极大地消解,受众需要从纷乱繁复的信息杂芜中寻求事实、真相和真理的解释框架及意见指导,“观点纸”、“观念纸”日益成为受众之于报媒的信息消费期待。
  报纸应针对受众迫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以深度的调查分析和跟踪报道,整合新闻事件的事实并进行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科学解释与阐扬,以辩证客观的思考和判断构建关于新闻事实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解释框架,最大限度地展示背景知识,还原事实真相,深度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报纸只有充分发挥其媒介本身对新闻事实重要性的感受能力、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才能形成自身媒介独特的精英身份和精英意识,并以其高质量的综合的深度分析报道影响受众关于当前新闻事实、问题与趋向的态度和认知,为受众提供思考、行动和决策的意见指导与支持。深度的报道和观点的提供不仅是报纸决战新媒体环境的一个有力的筹码,也是其成为意见领袖式的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品质的媒体的有效途径。
  (三)以思想为内核彰扬报纸媒体的公共精神,提升报纸的传播品格
  传播的意义在于,借由资讯的合理流动进行沟通和建立社会联结来反映和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以达到协调关系、监督社会和主导舆论的目的。报纸作为一种主流媒介的社会存在,处于政府与公众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中间地带,应更多地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努力提高其社区理解与公共问题处理能力,而不是集中于个人需要和局限于几种狭窄的个人兴趣去追求个性化的内容包装。关于媒介影响力辐射的广泛性方面,公共性和公共精神原本应是媒体社会属性的一种普遍体现及其责任与使命中的核心要义。
  报纸应努力承担和履行其作为社会“公共性”的角色与义务,对公共事务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在新闻产品和服务形成过程中充分吸纳公众参与交流与讨论,以资讯传播为桥梁和纽带,建构一个介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公共领域,搭建关于文化、信仰、价值观、政策等的一种公共议题沟通的公民社会平台,并将其视为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社会交流结构,依赖公众的参与和智慧,引导公众对公共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接近、参与和反思,让“参与者互相创造、分享信息,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在这种互动的氛围里,真正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将被生产出来,报纸作为主流媒介的公共精神将得以张扬,报纸的社会公信力和思想深度也将得以提升和强化。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5060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