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读者定位,以公众视野做活企业新闻
要找准读者定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是:这张报纸的读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群?
过去,我们对企业报读者的定位只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即把社会公众与企业员工俨然划开、把公众注意力与员工注意力截然分离,我们甚至一度有这样模糊的认识:在新闻采访、写作及终端表现上,往往以管理层是否满意为唯一标准,忽视大量具有公众身份的读者。
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管理层同普通员工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员工喜欢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管理层也希望通过记者、编辑的劳动,把更多具有针对性和新闻特质的报道传递给员工。管理层并不一定满意报纸长篇大论照登自己的讲话,复述报告的要求,而更愿意看到工作思路被解读、领导意图被传播。
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报的主流读者定位为:影响这个行业、左右这个企业、青春朝气、年富力强、具有经营决策权、劳动参与权、消费支配权的各管理层次、各大小团体、个性化人群及员工。
(二)贴近企业,体现品质,在办报理念指导下捕捉新闻。
鉴于报纸在企业舆论宣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提出一个精品办报理念,即:贴近企业,体现品质。“贴近企业”就是体现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本质追求;“体现品质”就是体现权威、责任和紧跟时代的文化品位。围绕这一目标,在新闻内容上,我们要把突出领导思路、突出重点工作、突出基层一线置于重中之重,突显决策部门的信息,彰显报纸报道的权威,注重采访突发性事件,重推深度报道、连续报道,力倡独家新闻、精短新闻、鲜活新闻。
(三)取悦读者和引导读者并举,深化新闻情商,关注人的作为。
当代新闻学的新编辑理念中有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取悦读者和引导读者。
取悦,就是让读者喜欢,对新闻感到亲切、认同。要实践这个理念,对记者的职业作风和素质有很高要求。记者打交道最多的是人,记者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人。而在以往企业新闻中我们却很少注重人在新闻中的行为,即见物不见人,削弱了新闻的亲和力。这或许是一种认识上的麻木,也可能是表现上的不到位。因此,我们要更注重人的表现,也就是要在新闻中多加入人的因素(语言、动作、思维),以深化新闻的“情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最大可能地赢得读者青睐。
(四)始终把新闻策划置于版面运作的中心,以高端策划成就报道品质。
千报一面、千篇一律是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报纸被逐渐淘汰。然而企业报多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宣传需要什么就“对号入座”去报道什么,很少看到新闻的纵深、延展和新闻的侧面、背后,版面形式往往也单一、呆板、粗糙,更像一张宣传品而不像纯粹的新闻纸。这是因为企业报始终面临新闻视野狭窄、重头新闻稀缺的情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闻策划是现代传媒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任何一家传媒在高度市场化的竞争中提高精确制导的强势手段。强化了新闻策划,新闻版面就会更加丰富,更加立体,与读者的互动就更多,看到的纵深及前瞻的内容就会更深更广。从某种角度说,策划把广义的受众和特定的读者引入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媒体和读者共同选择、参与和制作新闻。
因此,要加强新闻策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一些重点报道,然而要注意: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否则,有可能伤害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新闻策划是团队智慧的整合,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前瞻性、协调性和强调执行力。
(五)着力打造名专栏,扩大新闻的发散力、受众的认知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媒的真正影响力在于你有没有叫得响、立得住的名专栏。没有专栏的新闻版面就像一支不具有特色和过硬本领的队伍,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有战斗力、影响力;而没有名专栏的新闻版面,其新闻的发散力、受众的认知度、业界的美誉度也可能深受制约。
专栏的风格定位与直面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勇气与率真决定了专栏能够走多远。专栏需要强化的特点是:共性的关注和个性的观察。为了使我们的报纸更具影响力和受众认知度,我们就要不断探索,打造名专栏。
(六)创新新闻呈现方式,深化新闻表达,强化风格定位。
首先,要在增加新闻的延展力和互动性上下功夫,要强化风格定位着力版面包装。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中枢,连接着新闻源头和读者终端,一张广受欢迎的报纸,也必定是在新闻的延展力和互动性上有所作为的报纸。
报纸不仅需要可读性,也需要易读性,而模块版式的目的,就是充分体现易读性。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方式也进入“速读”时代,一张报纸看半天已属罕见。这种变化,新闻学界总结了一个“二P理论”,即读者由过去的“Push”(推)变为现在的“Pull”(拉),具体说,就是原来的读者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报纸把什么信息推出来,读者就接受什么信息,而现在,读者在信息面前是有取舍的,他们会主动地把自己需要的信息拉出来,企业纸媒也不例外。
为了让读者顺利地“拉”到自己喜欢的信息,报纸必须把要传递的信息设计得便于读者“拉”,这样的设计就体现为易读性。可读性注重的是内容,而易读性注重的是形式。模块版式的特点除了易读性,还有两个:一是统一性,二是连续性。 其次,要注重标题制作。在标题的制作上,主题严格规定用实题,把新闻中最具看点、最扯眼球的信息通过标题传递给读者,尽可能用老百姓的口语、当前的流行热词或个性化的语言入题。禁用官腔、套话、八股。提倡少作引题或不作引题,强作副题或多作副题。除特殊情况,主要新闻看点的主标题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2字。提倡用社会新闻的呈现手法去采写企业新闻,目的是让企业新闻再鲜活一点、直感一点,再贴近一点、可读一点。
再次,要让声音成为新闻内涵的延伸。
无论中外,传媒历来重视声音,但在中国,现代传媒的声音和传统的声音有一些区别,传统的声音多为社论、评论员文章,针对的对象大部分是某些有一定代表性的现象,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新闻。现代声音,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的声音,指向性更明确,强调精确打击,就是围绕某一条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即时评论,或系列,或快评,长可七、八百字,短可两、三百字,拒绝泛泛而谈式的套路,拒绝引经据典式的老调,拒绝高高在上式的腔调,拒绝千真万确式的套话;更加突出个人评论专栏,语言个性化,风格化。
声音的导向作用、具体指向与个性陈述日趋兼容、统一,这是现代传媒的“声音”趋势,也是企业报纸探索办报风格、提高品位的重要方面。舆论导向必须依靠声音来强化,报纸理念必须依靠声音来贯彻。
最后,还应在版面设计上做文章,以新颖的版面语言赢得读者。
报纸版面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要在干净秀丽的基础上还应做一些必要的点缀与装饰,即要形成一种让读者喜爱的版面语言。现在提倡以多元的呈现手法和新锐的包装技巧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新闻,如:强调头条超大标题的统领作用、强调主图的视觉中心地位、强调记者与编辑在新闻呈现上的互补互动,以及标题字体、颜色的合理使用。
(七)强化新闻管理,加速人才培养,努力提高采编质量。
规范管理是办报的有力保障。首先就要让所有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报的宗旨就是为企业服务”、“报纸的生命就是新闻的质量”,在这样的认识下以各项健全的制度管理新闻工作,包括严格的采编流程、稿件要求、版面制作要求以及考核机制等等。
新闻面对变化的题材和丰富的生活,做的是集体劳动创新型的文化产品,人才至关重要。要办一流的报纸,就得有一流的采编队伍。因此要特别注重采编人才的培养。要对现有人员做仔细的梳理,以老带新,多给年轻人压担子、促进步,把领导班子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在创新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办报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差错就是事故,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1%的消极影响用100%的努力也难以挽回;一次差错影响对报纸的印象,两次差错影响对报纸的认知,三次差错形成对报纸的评价;新闻无小事,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环节,细到应该被忽略。所以,要严格质量标准,控制报纸差错。为此,要加强采编人员的责任心,记者从源头起严把前端采访、写作关,认真核对每一个数据和人名、地点,杜绝因忽略细节而造成的新闻事故,否则应给予一定的处罚;编辑应仔细校版,对因编辑环节造成的见报差错,要加大考核力度。
企业报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广大通讯员的鼎力相助。总之,新闻进行时,我们总是在路上;新闻无终点,我们还需不懈努力。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8/view-4163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