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校报应对 “第四媒体”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6-01-12 09:28:21    浏览次数:144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传播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据2000年《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公布:截止2006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2000个左右具有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网站。而用户上网的目的,据调查统计,90%是浏览网页搜索信息。可见,网络对传统媒体信息平台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在科技和人力资源相对先进、集中的高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人就更多。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历来是校园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发挥着发布新闻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增强思想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职能。但是,面对“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和挑战,出版周期较长(一般为半月报,也有月报、旬报、少数周报)、时效性不强、发行范围较小(主要是本校师生)的高校校报如何来应对呢?如何适应新形势,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呢?

笔者认为,高校校报应对“第四媒体”的挑战,不应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不一应是对抗的“冤家”关系,而应是合作的朋友关系;不应回避,而应握手,甚至拥抱;拥抱“第四媒体”,抓住并利用网络来发展自身——创办校报网络版。

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校报凭借“第四媒体”创办网络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散地,在科技方面一直占有很强的优势。就网络而言,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计算机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联网。这就从物质技术上为校报创办网络版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如设备和应用的共享访问,以及其他应用程序间的通信等,而无须花大量的资金去购买设备以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作站。
校报创办网络版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即高校拥有高素质人才,包括网页编辑制作开发人才和经常上网浏览信息的师生读者。网页制作人才为校报创办网络版提供了智力技术保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校报编辑部都有人会制作网页,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聘请人员,或是校报编辑到其他相关部门培训学习,甚至招聘会网页制作与维护的学生给予其必要的待遇等,都是可以解决的。另外,校报的读者群基本上是固定的,即本校的师生员工。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时间和精力经常上网。这也是校报网络版得以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校报网络版一旦创办,仍然需要相对稳定的读者关心、支持和参与。

高校校报凭借“第四媒体”创办网络版,其优势将大为凸现

传播速度十分迅速。校报网络版与印刷版相比,省去了排版、发行等程序,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后可送上网络传播。这其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

深度报道非常便捷。纸质校报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时,只能以静态的图片和报道、专访、述评等形式,在文字上下工夫。而校报网络版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则可以同时传送文字、图像和声音,形成一种动态的立体传播效果。更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提供大量背景资料,包括有关文件档案和地图、报道中涉及的主要新闻人物小传及相关新闻和不同观点等,从而增强报道的深度性、丰富性、多样性、可读性。

时效性大为增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使校报网络版在发挥深度报道特长的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从而赋予校报与广播、电视媒介竞争的有力武器。原来每半月、十天出版一期的校报,现在在网络上可以随时地、多次地进行更新。特别是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校报可以不受出版时间的限制,记者、编辑也可不受截稿时间的约束。,而是可以像广播、电视那样在网络上“滚动”发布新闻。一旦出现差错,也不必象校报印刷版那样,等到下一期出版时才予以更正,而是可以立即进行更正。

与读者联系更加密切。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校报网络版也是如此。这使得它与读者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比如对有关事件的评论,读者可以在线参与;对有关报道的反馈,读者可以随时发一封电子邮件。此外,网络信息全天候的驻留性,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和时间自主选择。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校报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校报网络版的创办形式

作为校园网的一个栏目。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将每期新出版的校报或是该校报付印前输入电脑的内容拷贝存盘,交给校园计算机局域网的网络中心,由他们负责编辑制作上网。形式是点击校园网主页上的“校报”链接,然后是“校报—期数—版数—标题—正文内容”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链接。这种形式的校报网络版的内容更新,是以校报的刊期为周期的,即每出版一期纸质校报,便对其网络版更新一次。如《上海交大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报、《同济报》等网络版便是如此形式。

建立独立的校报网站,作为校园网的一个超级链接。这种形式的校报网络版在校报编辑部编辑、制作和维护。由校园网网络中心负责链接上网。这样的网站仍然具有比较浓郁的报纸个性和特色,首先表现在主页名称上,即是扫描进来的彩色的校报报名,后标上网络版或电子版,并配以底纹、图片加以修饰,从而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十分醒目。然后设置若干个栏目,如“校园新闻”、“教学科研”、“理论园地”、“文艺副刊”、“往期回顾”等,分别编辑内容,制作蔹接。需要指出的是,此网页上的各栏目内容均是最新一期出版的校报上的内容,以前出版的校报只能点击“往期回顾”链接。逐期查询决断。如《复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校报网络版便是这种形式。

建立独立的校报门户网站。所谓门户网站,就是网民进入网络后第一站就能到达的网站。这样的校报网站在传播方式上无须经过校园网,直接到电信部门办理有关上网登记手续,予以传输上网。当然这种形式在费用上比前两种形式要昂贵得多。在网站内容的编辑形式上,可以与前面的第二种形式相同,将校报印刷版的内容照搬上网。但如果要创意十足地将校报门户网站的信息内容和形态办出特色,将校报网络版的空间扩展做大,就不应把校报网站仅仅定位在校报的网络版或电子版的概念上,而应定位于围绕“育人”这一中心而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网站。这种形式首先表现在网站名称的改变上,且社会媒体大多采用此种形式。如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的名称是《申网》,《广州日报》网站的名称是《广州日报大洋网》,《安徽日报》网站的名称是《安徽在线》等;而不是自称某报的网络版或电子版。“网站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新闻媒体网站经营理念的提升。”可惜的是,这种形式、这种理念的提升在目前高校的校报网络版建设中实在少得可怜,就连国内几所以培养新闻人才而著名的高校的校报网络版也未能做到。不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校报网络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解放,相信作为综合性服务门户网站的高校校报网站一定会越来越多。


校报网络版不可能完全取代校报印刷版
以发展的眼光看,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鸿沟正在迅速填平。甚至有人预言:“用不了10年,甚至5年,印刷媒介将被因特网吞并,传统媒体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那么,校报印刷版是否会完全被校报网络版所取而代之呢?
笔者认为,由于高校占着高新技术“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校报网络版作为高校校园媒体中“黑马”的角色已经确定,并且正在随着数字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后来居上甚至行将遥遥领先的势头正日益显露。但校报印刷版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文字表述更符合人们的抽象思维习惯,使人的思辨更精炼、丰富和深刻,给读者创造冷静的思考空间。这也是其与校报网络版的最大区别。这也就是说,校报印刷版仍然有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理由。即使校报网络版能够取代印刷版的话,也要经过一个长期共存的时代,至少10年、20年、甚至50年。之后,随着与电脑为伴的一代人的成长,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校报将以数字话生存的崭新面目,在网络中铸造辉煌。

原文来自:http://www.shedunews.com/shiping/dujia/2015/07/29/185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