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业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报纸通过网络互动、手机报互动等手段,打破原有出版周期限制,向24小时滚动播报方式转变,第一时间向读者提供准确信息,不断提高报纸时效性、互动性,实现传播流程再造。通过数字报创建,报纸从单一纸质产品向多媒体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延伸,并在新的数字化平台上对多种媒体产品进行重组。
一、发展迟滞的国内数字报纸
2008年7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首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①。从读者体验的角度对我国335份数字报纸进行了测试,绝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三分之一多媒体数字报纸读者交互功能差,没有有效与读者沟通;仅有1份多媒体数字报纸是无纸版的原创数字报。
从1995年《中国贸易报》率先上网至今,中国报纸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从形态上分析,经历了1995~1999年的网络版形式(即电子报),即单纯地把报纸的内容和版式转换成html格式或pdf、flash等格式,以及2000年开始的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
在时间上,我国数字报起步并不晚,后天发展却略显迟滞。纵观国内各大报纸的数字化产品,多数是新瓶装旧酒模式。一些媒体所办网站与报纸更像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各成体系,不能有效进行“报网互动”,在新闻传播和经营上形不成合力。在内容与形式上,多数不具备突破性,仅限在文字、排版上的不同,多以增加图片的数量和改变表现形式为改进方向,没有真正做到多媒体化,原创性方面尤其乏善可陈。
二、多媒体时代催生精华版风暴
在多媒体化浪潮中,精华版的出现成为标志性事件。精华版是一种结合当天报纸重大新闻,采用网络数字技术,使平面的报纸成为集合听觉与视觉的动态图画,使其更符合网络特点和网民阅读习惯,与报纸网络完整版同时推出。以此为代表的有南都网的精华版。
南都数字报以南都报系官方网站南都网(wwwnddailycom)为平台推出集约式数字产品列阵,2007年8月10日正式上线。它结合不同新媒体优势,提供三大类数字产品——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和南都播报。南都精华版是国内报业第一家以新闻网络精品化形态推出的数字报纸。
通过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事件报道,南都网成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时效、内容、版面上,创造了数字报多媒体化的典范。从四川汶川地震消息正式发布,到南都网汶川地震专题的出现,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充分利用采访权,及时更新子栏目的信息,吸纳无法在报纸发布的内容,实现报纸内容的延伸。根据事件发展,专题版面的子栏目由主线排列形式向双栏平行形式演变,栏目板块逐渐增加,持续更改专题版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时期的阅读要求。为呼应印刷版次日报头字体变黑,南都网logo颜色变黑。报纸与官方网站的行动相呼应,充分体现两者风格上的一脉相承。
独具特色的是,南都网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动态图文为特色,精彩地对新闻进行报道。精华版的动态效果和视觉冲击,使得南都网的浏览量激增。这种多媒体效果,也是南都网最主要特色。
航拍的精华版,采用高像素大图片效果,利用鼠标移动带动图片移动的效果,吸引大批阅览者。航拍图片由新华社供稿,各大网站均可用,但南都网采取后期技术包装,更清楚地显示每个细节。这个图片也在这次报道中成为南都网标志性的技术特色,包括地震的100个瞬间,航拍的图集等都突出后期技术处理能力。
南方都市报地震期间推出的一系列特刊(七日祭、大爱等)和系列报道(学殇等)均在网站上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得以表现。七日祭的灾情档案,在图片的基础上加以时间滚动条,按照灾难发生7天时间,滚动事件报道和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更符合网络阅读习惯。不仅充分体现报纸的内容,在形式上采用网络上更受欢迎的多媒体技术,完美实现从平面到三维的技术转变。
从表1可看到,地震期间精华版的报道效果有跨越式发展,即便热点逐渐淡去,但对精华版的认知对比地震报道前有明显提升。
新闻传播是以一定形式的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意义表达,不同的媒体使用不同、或者相同的符号形式——印刷媒体以文字、图片为主,网络媒体则集文字、声音视频等符号系统于一身,甚至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平面和三维动画、全息图像、虚拟空间等环境,以新闻信息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宣传效果最大化②。南都数字报结合网络杂志的理念,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概念的融合,做出具备动态效果、适合网络阅读的精华版。
南都网美编人数与责任编辑人数大致相等,可见精华版在南都数字报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南都网的精华版是精致型精华版,无论从其画面质量、音乐背景或文字编排,都符合网络阅读的视觉审美需求。从表2可知,在某一天的前10位综合浏览量,精华版页面占了一半。精华版也是目前普及程度最高的数字报多媒体版面形式。
三、原创性多媒体数字报的诞生
精华版的内容,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内容,即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而真正的原创性多媒体数字报,直到2008年8月中国宁波网推出的《播报20》,才打破了零的纪录。
2008年1月至3月期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组织实施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播报》已获得第二名的嘉誉。《播报20》由原来宁波网的《播报》升级而来,在原有多媒体功能的基础上,突破了原创性的局限。在北京奥运会报道期间与央视国际、搜狐网等网站达成视频、音频及图文内容合作协议,自主采集内容精编稿件,将在线直播、互动融为一体,在报道中体现“快捷滚动、即时互动、多媒体联动”特色,以报纸版面形式与网络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全新报道方式,每日实时推出最新奥运新闻版面内容。其最大看点是,全部原创内容以及与网站新闻中心的合二为一。
版式上,《播报20》首页直观地展示了版面、视频、图片、标题、互动社区的链接。左排是9个彩色版面导航,右排是视频、图片和标题导航,互动社区居下。视频新闻的报道在网站首页中居右上角,比起其他报纸网站更具重要性。进入版面导航,彩色版面与所选文章内容在同一页面左右并排,彩色版面上有标题和摘要,具备易读、美观的特点。对比精华版,播报版面的内容更完备、更直观,翻屏操作更少。由于版面只显示标题和摘要,所以每个版面可用一个主题进行编撰。此类形式突破了原有报纸的固有版式思维局限,更适合多媒体数字报的未来发展。
互动性方面,引入了博客论坛,以及互动社区,方便网友及时互动。《奥运播报20专刊》的互动在奥运期间隆重推出便得到不少回应,并因此获得浙江“我的奥运”网络作品最佳互动奖。《播报20》开创了多媒体报纸新时代。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db1ec0100pn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