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报业在寻求数字化生存模式,在新的互联网格局下,报纸如何思考自身数字化路径,目前正在做的数字化、网络化实践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欠缺什么?就我们的目标来说,成绩远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持续行动。
跳开报纸角色 重建理念
多数情况下,报业对网络角色定位不清晰,现有网络平台受制于历史因素,结构不很合理;更重要的是,对诸如“新媒体”“报网互动”等概念的理解太拘泥,人云亦云的多,基于报纸特质考虑得少。受到这些所谓新概念的蒙蔽,人们一定程度上也就误解了数字媒体的战略意义。实际上,跳开报纸这个角色很重要。
《南方都市报》是较早介入网络竞争的报纸之一,在推进数字化战略上,以网站、手机报为重点,向用户提供跨媒体信息服务,将南都品牌转化为新媒体品牌优势,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单一纸媒到复合媒体的转型。在发展构建上,先有珠三角城市门户奥一网,后有南都报系官方平台南都网。
《南方都市报》数字化目标是寻求理念重构、制度建设和团队组建的解决之道,寻求南都网络化与现有体系的共融共生之道,在内容品质上获得读者认可,在品牌建设上赢得良好口碑,在用户价值上实现广泛影响和深度挖掘,在发展模式上探索多元竞合。
2007年8月,《南方都市报》组建数字传媒部,推出南都报系官方平台南都网,它是《南方都市报》报系为数字化生存部署的重要棋子。它不仅是《南方都市报》的呈现手段,而是探索报纸未来形态,消融生产链上下游关系的分野。南都网是一座桥梁、一个平台:读者演变成用户,阅读《南方都市报》演变为使用《南方都市报》;报纸依然“完整”,但它分布于各种媒介载体,实现产品与品牌的全流通,它用良好的网络形态、用户体验、动态渠道进一步提高用户“黏度”。
2008年,《南方都市报》时事新闻中心形成突发、重大新闻的多媒体播报机制。下半年,《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初步形成一个团队,对流媒体项目进行探索。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成为摄影记者日常的采访素材,且被重新解构、创新整合。他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传播模式——流媒体模式。在当前的南都,多媒体融合,狭义地说,就是把一组照片编辑成多媒体作品,融合音频、视频,动画、特效、互动……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全方位的立体视角给读者来叙述一个故事或传达某种信息。
经过磨合摸索,南都数字化历程进入一个新阶段,以抗击冰雪灾害为里程碑,多媒体报道意识深入人心,时事新闻中心、视觉中心、经济新闻中心、评论部等与南都网、奥一网的跨部门协作纳入日常采编流程。新闻互动、读者互动从报纸延伸到网络,又从网络回馈报纸,呈现跨媒体立体生产传播的趋势。
创新网络新闻报道模式
在一年多时间里,《南方都市报》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的实质不是在旧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进行抉择,而是两者之间有效地聚合共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求跨媒介的有效融合方式,力求从新闻、品牌、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
在新闻生产上,南都充实既有采编流程、传播架构,并呈现更具网络特点的内容产品;在品牌价值上,向互联网世界强力渗透南都的品质和追求,汇聚新一代受众群;在新媒体盈利增量方面,克服困难,完善对市场的布局;在管理机制上,为制度创新预设了可能性,为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向转型提供了探索空间。
一、通过大新闻事件跨媒体协作、品牌活动网络策划促进报网融合。
从春运雪灾、汶川地震到改革开放30年、广东产业升级,数字传媒部与视觉中心、广州新闻部、东莞新闻部等采编部门相互协同,针对大事件进行跨媒体策划,在时事、国际、体育、经济等方面推出100多个网上专题报道,从采编管理、生产、传播流程上承接既有架构,突破传统采编模式,实践报网融合。
如,南都网评论频道,借助南都评论的影响力,开设热点话题栏目,整合热点新闻及相关评论,开设在线调查、跟帖讨论,使读者掌握事件动态和分析评论。突破了传统专题的编辑模式,也是未来垒媒体“开放式专题”的雏形。
此外,在民生新闻互动上进行尝试,发起网民大讨论。如年初广州公交大调整,年末的广州地铁远景规划,网上热议持续近两个月,有价值的跟帖及投票达两万多。
再如,持续关注广东应对金融海啸和产业升级转型,成为唯一一家持续关注并大举发力的网站,数字传媒部协同经济新闻中心推出“广东产业升级系列报道”网上专题,配合东莞新闻部推出“广东再出发——珠三角转型”论坛,南都网作为论坛官方网站,提供网上咨询和报名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参加论坛的中小企业达上百家。
同时,营运中心、战略运营部、读者俱乐部、企划部与网络深入合作,搭建华语传媒系列、中国建筑传媒奖、财经论坛等一系列官方网站,配合完成奥运珍品展、百事上罐、环保袋设计、摄影大赛等活动的网络推广。
原文来自:http://doc.qkzz.net/article/8c886b9b-9d96-4620-b807-e58ebb106f8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