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报业的目标取向
发布时间:2016-05-27 08:44:45    浏览次数:50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扩张,正在对传统纸质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一场重塑生存形态的传媒变革正在我们面前拉开序幕。在这场变革面前,成功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媒体自身变革和转型适应市场这两个变量。本文试从纸质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角度,着重探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跨越的演变进程和目标取向。

一个变量,三种演进模式

在新媒体给传媒领域带来无穷变数的新时期,传统纸质媒体为了今天的生存,它必须努力竞争市场份额;为了明天的发展,它必须预先竞争机遇份额。于是,瞄准吸引受众、适应市场这个重要变量,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便成为纸质媒体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取向。这一可塑性极大的变量又相应衍生出三种既交叉发展、又平行推进的发展模式,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变常新。

模式之一:媒体联动。作为报业转型的早期,由三种发展形态平行推进拉开了变革的序幕。其一是群体性联动。较有代表性的是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当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真相。次日,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和知名网站纷纷转载,新旧媒体的信息共享、追踪很快营造出强大的传媒合力,推动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尽管这一群体性联动相对初始,但资源整合的叠加效应,已经构勒了当代传媒的新格局。其二是合纵式联动。2000年奥运会,新华社与中华网、中新社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新浪网联手;2006年世界杯,体坛周报社和TOM网合作推出“TOM体坛网站”、北京青年报与msn联合推出“MSN北青网世界杯网站”可谓典型之作。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加强自己的传播影响力,新媒体依靠传统媒体扩充新闻渠道,强强“合纵”已开始走向媒体联动的较高层面。其三是跨区域联动,最活跃的当数受地域限制的地市类报纸。2005年6月,《嘉兴日报》抓住嘉兴志愿军老战士杨金观寻找阔别五十载的10名上海宝山籍老战友的契机,联动上海宝山区政府网站、宝山报、宝山电视台,开展了跨区域的“寻访志愿军老战友”大行动,短短两个多月,就奇迹般地见证了老战友相隔半个世纪的“圆梦”时刻。

模式之二:报网互动。这也呈现三个渐进式的基本形态。形态之一是纸质媒体利用品牌、新闻等资源打造特色网站;网站把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于互动中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上网,三年后网络版已演变成影响巨大的“人民网”。2006年3月10日,《钱江晚报》网络版推出焦点热议、火热互动等6个频道,抽调专人成立网络编辑部,与报纸新闻报道互动呼应,也迅速显示出品牌报纸报网互动的整体实力。形态之二是报纸与网络合作共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并以多种手段架起与受众联系的桥梁,利用网络优势对报纸内容进行二次传播。2006年初,北京千龙网被北青报业兼并,湖南红网与潇湘晨报战略重组,以不同寻常的战略性动作,显示出了纸质媒体主动抢占互联网这一新兴舆论阵地的深意。形态之三是利用报纸、网络、通信多类媒体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以提升报社的整体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如江西日报与大江网推出的“敞开大学门相拥贫困生”、“荡起创业的双桨”等话题报道,首先通过网络视频广泛传播,然后报纸《江报直播室》栏目做深度报道。嘉兴市《南湖晚报》借助通信网络开办手机报,每天精选新闻向读者滚动发送,突出“卖点”扩大影响力,结果都以报网互动使媒体的触角有效向社会各个层次延伸,提高了媒体品牌的“含金量”。

模式之三:媒体融合。这类新时期发展模式的特色之一是参与的互动化,即通过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与传输,扩大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如《人民日报》通过报网合一的采编,不定期地精选的人民网“强国论坛”上的帖子搬到报纸上;2006年世界杯恰逢中国博客年,《新京报》开设“名人侃球”博客专区,《京华时报》开辟“谈兵论道”专栏,通过同一个新闻终端把网络博客的精彩内容移栽到报纸上。特色之二是载体的多元化,即报纸和网络彼此嵌入、交互,成为一个功能转换的平台,演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别样精彩。《都市快报》挖掘聊天工具QQ的群聊功能,记者当晚就某个热门话题与读者展开集中讨论,次日就写成文章走上报纸“热线网上聊”版面。《嘉兴日报》最近在改版一周年之际,借助嘉兴在线网和报纸两个平台,“嘉宾访谈”视频直播、转换成网络文字并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同步进行。特色之三是功能的整合化,即把不同媒体的不同承载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信息的整合和形态的转换,让记者的阵地变得无穷大。2006年诸暨日报社创办起诸暨网,让文字记者外出采访时兼带摄像机,回来推出文字稿件附加视频画面,就是这一整合化的缩影。

更高追求:媒体相融

纸质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只有创新,才有可能摆脱被动局面。回顾报网关系的发展轨迹,不同发展模式也取决于不同社会背景。

从1995年纸质媒体首次“触网”以来,十年间中国报业的战略转移和模式演变,基本经历了开发电子版、自办网站、报网互动三个基本阶段。从把报纸内容简单搬到网上供网民浏览,到报网互动培育信息发布新平台,其演进动因是报业面对新时期竞争,必须有选择地放弃“昨天”,有计划地创造“明天”,把部分原来投注在无效或低效领域的资源释放出来,借助新技术跳板重塑报业发展形态。而变革的支撑,是每个自办网络媒体背后,都有着权威的纸质媒体在扶植、谋划。通过介入网络来反击网络,培育自己的发布平台去参与竞争,成了这一时期报网互动探索的最有力注解。

然而,报网互动,只是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跨越的前奏。要真正实现“读者参与”这个报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报纸和网站作为独立存在的两个新闻生产部门,简单地在两者之间进行联动,读者参与还缺乏更广泛、更融洽的基础。于是,探索将不同媒体的新闻采制集中于同一个记者或新闻终端,随时进行信息整合,已经进入了新时期纸质媒体变革的视野,其鲜明特点是媒体相融。

从互动转向相融,重心是通过组织和制度重构,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同时突出“报即是网,网也是报”的新闻传播理念,使交汇点直接指向信息的提供者。这种媒体相融的发展模式,对纸质媒体是一种划时代的转型,对管理者的运作程序和管理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对新闻从业人员思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纸质媒体要借助新载体达到“媒体相融”的更高境界,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含量,不是资金投入,而是来自人的理念、思路的创新,运行机制、模式的探索。

目标归一:实现战略转型

纸质媒体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当网络、通信等新媒体发展加速,便有可能逐步分流报纸受众甚至成为报业的颠覆者。因此,作为适应市场的重要变量,纸质媒体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渐进的三个发展模式,实质上既是报业应对新趋势的探索创新,又是报业必须与新时期信息传播形态变化相适应的目标取向。

最先出现的媒体联动,主要还是纸质媒体出于一个拒绝网络,不如拥抱网络的自身利益考虑。到报网互动阶段,已经有了自主创新的内涵,注入了抢占传媒制高点的激情。而进入媒介融合时期,更融入了对未来发展的希冀,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自信。但是目标都始终归一:以创新实现报业形态的战略转型。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国上网总数为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人认为,10%的网民普及率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事实充分表明,当前人类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大规模“迁移”。迁移意味着竞争与风险,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而纸质媒体是否能够在新时期的传播方式迁移中顺利实现战略转型,关键在于能否在迁移中求规律,在规律中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渐进模式的创新,也只是报业战略性转型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寻求规律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

国际传媒界有句话流传很广,“未来的报纸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素质的新闻,不管以多少种不同的媒介为载体,都会像以往一样,发出让人信任的声音。”可以想见,随着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大步跨越,随着纸质媒体适应市场需求的常变常新,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更好的变革、创新模式,走上未来报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型平台!

原文来自:http://doc.qkzz.net/article/c156eccb-2d7f-4ead-b2f6-bac49990fff6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