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报纸从整体上,主要是作为学院的喉舌出现的,从行政的立场、视角出发传达党的声音。新闻表现主要是公文式的新闻报道模式,居高临下的报道态势,僵硬、缺乏生机的报道面孔,内容上的单调、报道方式的贫乏和读者意识的缺位等因素制约着我报向高档次、高品位迈进。校报从接触公文变成依赖公文;依靠校内资源,变成做新闻的视野也自我局限在狭小的校园;习惯于小的版面和版数,变成习惯了低水平的制作。
校报本质上是行政力量分割形成的产物。高校党委成为报纸存在和发展的权威话语和根本保证。所以校报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讲是由校党委决定的。任何媒体的生命力都是在受众。报纸之于读者,广播之于听众,电视之于观众。争取读者,获得读者认同才是校报崛起的必由之路。校报的受众一方面来自于校行政部门,另一方面来自于在校师生。受众所关心的问题,才是校报应该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对校报内容和客体进行分析 :
一、 校内新闻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习惯、旧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校报只是学校领导和机关作批示的“上情下达”的工具,是一种公开的“红头文件”。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校报上读者普遍关心的事经常见不到,而一些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占据了很大的版面。要办好校报,真正赢得受众,首先要破除这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旧观念,把校报看成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报纸,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一张真正吸引人的报纸奉献给师生
新闻是人类生命鲜活的本真状态的呈现;是心灵沟通的有效手段;是现在进行时态的历史;是一种社会批判工具。
①从这个层次上诠释新闻是相当准确的。“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新闻的本质也在于此。受众阅读新闻,正是对“真、善、美”的渴求,对“假、恶、丑”的鄙视。校报的受众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尤为明显。无论是学校的行政部门,还是在校师生,他们希望了解的新闻应是真实的、积极的、健康的。也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意识形态,才影响了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工具的职能的发挥。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学科和创新的人。正是由于一代代的智者对社会的永不停歇的质疑和批判,社会才得以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②大多数校报上的新闻并不涉及批判。反面的、消极的事实不为人知、凤毛麟角。“假、恶、丑”被“隐瞒”了,于是高校发现不了问题,更不谈解决问题了。这种“孤芳自赏”式的新闻报道很可能成为高校发展的隐患。读者在读到“真、善、美”时,常以之为楷模,感概万分;在读到“假、恶、丑”时常嗤之以鼻,义愤填膺。受众在潜意识中与新闻撰写者产生共鸣——避恶扬善,驱丑向美。校园是一片净土,但是由于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并存,所以在净土上也难免污点。我认为要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校报任重道远,在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批判校园不光彩的一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校园新闻不但书写着现在,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提供经验教训。
另外,校报上的新闻往往只是对有价值的事实捕捉,而对隐藏在事物表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的挖掘是极少的。
新闻事业不是发布新闻公告,不是罗列互不相干的各类事件。新闻事业是要把一些事物的相互联系告诉读者,使他们知道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否则新闻报道便成了对各种事实的简单复述。
③在新闻实践中,成熟的媒体都重视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规律的挖掘。这主要体现在新闻言论上。一篇言简意赅、思想明确的言论对读者的引导和教育意义远大于只对表象报道的新闻。所以我认为,我报要重视言论新闻,力求以言论指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乃至高校办学的定位及理念。
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建时创办的第一张校报算起,校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报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但如今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报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比如出报周期长、实效性差、过分强调弘扬主旋律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忽视了内容的贴近性,二是市场化的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等对校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把校报办成一份既受校内师生欢迎,又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刊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挑战不是一个高校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各高校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秉承优良传统——权威性
党委、行政机关报的性质决定校报应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作为机关报,校报应责无旁贷地秉承机关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形势下,各地的机关报也都在探索如何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地位和作用。这点从一些党报现在办报口号中不难看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提出“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公信力媒体”,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提出“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等。我报本着全心全意“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服务于领导决策”的办刊宗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精办刊物”的原则,大力宣传学院政策、学生学习、生活、文体活动最新动态,展示工作队伍风采,及时准确发布各项信息,切实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无论是“影响力”也好,“公信力”也好,“权威报道”也好,这些口号其实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权威性”。报道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校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
在这一点上,校报其实已经很好地秉承了机关报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翻看各校校报,基本上一版都是“要闻版”,刊发的内容也多是学校党委、行政方面最新的各种资讯。但也要提防犯“空泛”的毛病,在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委、行政的最新精神、政策等的同时,又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把新闻价值放在报道的重要位置,避免“领导讲话、会议、活动”中“空话多、废话多、套话多”的现象,把读者最想知道或者编辑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通过有限的文字和版面传达给读者。
“让师生们感觉到就是自己身边的媒体”
机关报在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既及时,又准确,还有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往往又导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贴近不够”。同样注重权威性和职能性的校报也往往难逃“过于严肃”“枯燥呆板”的局面。
新形势下,高校要办好校报,仅有机关报的权威性是远远不够的,校报应该借鉴都市报的贴近性,应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办报的一条准则。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16号文件,也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
要赢得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的好评,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校报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校园主流媒体、权威媒体,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就是自己身边的媒体,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提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并且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彰显“青年特色”
从中央到地方,从校外到校内,现在的报纸有很多,适合大学生看的也不少,但是在众多报纸当中,《中国青年报》是最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报纸之一。《中国青年报》之所以长期来倍受青年人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刊发的报道有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能及时洞察青年人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和遭遇的种种新问题。对青年问题反应敏锐,观察深刻,特别突出“青年”的特点。这对办好校报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青年群体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数是“80”后、甚至“90”后的情况下,如果校报办得一点活力、一点生机都没有,天天都在讲一些“大而空”的东西,怎能得到青年读者的认可呢?在采编过程中融入了青年报所体现出来的敏锐性与青年人所具有的朝气、锐气和活力。以青年人的视角看问题、以青年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必然会在校内外读者群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0bacd0100gb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