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纸媒办新媒体的几点反思
发布时间:2016-07-05 09:09:50    浏览次数:560

  2011年度《传媒蓝皮书》开卷引用了狄更斯的大时代之语: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面对移动网联网时代,面对大数据时代,报业同样需要进行内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需要呼唤一种智慧——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方向。

       1、报格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曾经讲到“报格不可丢”。现在都在讲转型、突围,“转、突”中,不是以牺牲报纸的格调、牺牲良好的报业文化为代价。无论怎么转,报还在,纸媒不可能都消失,即便转型后的电子报,也依然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去支撑。一份报要打造成品牌,并在转型中往延伸出去的平台上继续收获品牌价值,首先是要打造好报格。有什么样的报格,就有什么样的报纸品质和品牌价值。

       2、报网互动是伪命题
       我们认为,通常所说的传统媒体可以凭借内容和品牌优势顺利转型为新媒体是伪命题。首先“报网互动”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转型新媒体或者媒介融合就是媒体发展的规律吗?吆喝这么多年了,看看国内或者国外报业媒介有多少融合成功的。其次,报是报,网是网,不存在谁救谁的问题,不要以为读者会拿着报纸输入网址,网站只不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免费看报的地方罢了。最后,即刻搜索的失败,有人说是因为没有请李彦宏,请他过来问题就解决了吗?在怎么做上犯了错误,越勤奋问题也会越大。《南方传媒研究》“庭荣视界”专栏主笔,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撰文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两大领域,传统媒体过去的优势恰恰可能成为制约其向新媒体拓展的障碍。”

 

     3、低盈利与大投入
       “我们不是赶时髦办一个网站,而是为了延长纸媒生命周期,解决纸媒未来遇到的严峻形势,未雨绸缪。”一语中的。报业的新媒体大都做以下两块:一块是网站,另一块是新闻App。盈利模式也无外乎以下两种:一是在线订阅,向用户收费;二是内容免费,靠广告增值。对于前者而言,“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是随意转载、盗版肆虐,用户并未培养起付费阅读的习惯,实施难度较大”。而对于后者来说,“在还未站稳脚跟之前,广告过多容易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短期内虽然能获得收益,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影响用户量的提升。”更大的问题是,报业的新媒体只不过是报纸内容的简单迁移再加上没人回复的互动账号。

 

       4、质疑大数据
       大数据是当下媒体界炙手可热的词汇,认为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用户。我们质疑用数据是否能走向真理?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应该保持谨慎。首先,传统媒体能用大数据做什么?增加订阅量还是一味跟风?事实上能让传统媒体有实质性改变的并不是这些静态的数据,而是报纸版面与内容的动态变化。真实的搜集这种动态变化是何其的难。其次,数据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它是关于事实的符号记录,构成信息或知识的基础材料。在统计学的范畴内,数据是“有内容的数字”,而所谓内容,其实大有玄机。一个好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认识到,哪些事情数据可以办到,哪些不能。如果他们仍然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急切地希望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发展下去,必将使得数据、统计,以及它们描述的事实发生扭曲。

       5、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前的经济环境与媒体现状迫使传统媒体从业者们急切寻找“救命稻草”。试图摆脱他们的困境。社区报的兴起似乎让他们看见了些许希望,报社纷纷增设社区版,探索盈利模式。在一片唱衰纸媒的今天,小且数量多的社区报是否能成为拯救中国报业良药?先回顾回顾社区报在中国的试水。

       2001年8月10日《南山日报》试刊第一期正式推出,被认为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首批城市社区报试点报。在《试刊词》中说:“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社区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担负着如何办好社区报的重任。”由于它同时兼具南山区委机关报的身份,最终在2004年1月因政策原因被取消刊号。


       2004年2月8日《巷报》在吉林长春创刊,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张全面市场化的社区报”。然而事实证明,创刊时提出的“社区报”旗号仅仅只是“概念先行”,准确的说,《巷报》是一份以报道社区民生类新闻为主的都市报。创刊仅一年,即因资金问题被迫停刊。


       2004年3月17日《华夏时报》改版定位为全国第一商圈社区报,这是《华夏时报》第四次改版,由城市新闻报重新定位为全国首家综合性日报+商圈社区报。以北京地区为发行广告战略重点,每日向CBD核心区发行近10万份,最终因发行难以盈利,在一年后被迫再次改版。

       2004年12月《东方新报》改版,做“贴近读者的社区报”,此次改版目的在于走差异化路线,突破激烈的竞争,立足于为市民和社区服务。在常规的新闻版面之外,设置了多达16版的社区读本。一年后《东方新报》停刊,纵观其发行和内容等,它仍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都市报。


       2006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社区报(试刊号)创刊,以赠阅的方式,在广州部分大型社区定向发行,此举被认为是城市主流都市报开办社区专版最早的探索之一。


       2007年3月2日《新民晚报社区版》正式创刊,早在2006年10月18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号就已正式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当时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上海家庭报》更名而来。几年来,经历数次改版,目前仍在探索如何办好社区报。

       如今,仍有社区报或者社区版推出,试图探索如何办好社区报。即使试水成功,它的规模会有多大?能盈利多少钱?养活多少人?

       总之,新媒体不是报业的救命稻草,仅仅是价值延伸,它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种办纸媒的思路。而纸媒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要做好的就是新媒体所缺少的东西。我们判断,日后的报纸会走区别于网络的高端精英路线,必不可少的是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内容。

原文来自: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7681302&ver=1&signature=7xGol5EF**dSEniK53qPUUuBJfOmBkw5hNcRCWJBwx2i90GsDsVQY*ZExbTSe0dUgh0vGJZ-*NmWWf4AA-SGYskC1A9fWIC00Exk99p2LMf50VZlh32GeXHjgp1QoTpYmjoVSjhLj9xNph189FmM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