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电脑变成一个只有0.1毫米厚,并且可以任意弯曲折叠的电子报纸,我们还会选择每天读传统的报纸么?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这种报纸已经被科学家开发出来,它会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么———电子报纸会成为未来的报纸方向么?
可折叠电子纸问世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飞利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电子纸,这种电子纸将在未来替代传统纸介。
电子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而是像纸一样可以任意弯曲折叠的可擦写的显示器,厚度只有0.1毫米。这种电子纸的亮度达到彩色液晶的3—6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阅读。电子纸耗电量很小,2节电池可用1年时间。电子纸与传统纸张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轻便耐用,可以随意折叠,随意存取,并可以在上面反复写入信息,几十万次地使用。电子纸还可显示彩色动态画面,人们未来获取信息的主要阅读终端一旦出现,人们便还可以从电子纸上观看新闻、消息、文艺、电影电视节目等。
电子纸的强大用途
我们知道,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发出了严峻的挑战。
资料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从2000年的2000多万上升到1.03亿,其中18岁至50岁的网民占了80%;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4个小时;网民上网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浏览知识,看节目,玩游戏,其中83%的网民为的是获取新闻。由此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适应了在电脑屏幕上进行阅读。新浪网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神六”发射当天,该网站的页读数达到4.5亿。
随着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用个人电脑、掌上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从因特网上获取数据的行为越来越普及,随着电子纸的出现,一种新型的电子报纸将走进人们的生活。它的出现,将带来一场传统报纸的革命。
读者只要订购一台终端阅读器,预先订阅一份喜欢的报纸,报社就能按时把当天的版面发送到你的电子纸上,通过这种无线传输,读者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阅读任何报纸,获得最新的消息。如遇有重大新闻,像以往的伊拉克战争、“神六”发射等,报社的内容将会随时刷新。电子报纸能即时传播动态内容(电子报纸即时化的时效性是传统报纸无可比拟的,不像现在传统的报纸除号外之外必须隔天才能和读者见面),将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发行量和阅读率。电子报纸省略了印刷和发行的全部流程,它的无线传输功能使发行成本为零,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电子报纸的生存发展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发明或者是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自己难以突破的瓶颈。有人认为,读者对传统报纸数十年的阅读情结产生难以割舍的依赖性对电子报纸普及不利。我却认为,这些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读者在新技术面前很快就会把传统的东西忘记掉。电子报纸的瓶颈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是技术问题,这种报纸至今还是实验室里的美好设想,还没有走向应用,所以,电子纸以及以后发展为电子报纸的过程,有一个从实验室到投产应用的时间表。即便是走出实验室,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需要不断完善。再就是电子纸的价格问题。过去的几十年,电脑之所以没有近几年发展得迅猛,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价格为一般人不能接受。现在,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直接导致电脑的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低,使一般的人都能买得起一台电脑,而上网费的大幅度下降,也使网络呈良性循环态势。这些对于世界数字化的发展和普及意义重大。而电子报纸不菲的价格(一份500美元左右),则会让许许多多的读者敬而远之。
那么,电子报纸如何生存呢?首先,电子报纸合作的对象将会改变,它不再与邮局发生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不再和庞大的发行机构进行任何合作,而改为与电子产品研发商联手,比如,初期电子报纸将与一些大公司合作,一起开发新一代电子数码报纸新技术。报社如同今天的电视台一样,只是负责发送节目。到技术成熟后,读者只需一次性购买一个无线接收终端。而读者则可以把电子报纸当成一台电视机,手拿遥控器,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报纸和栏目,就像现在人们看电视一样。
近年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花在其他媒体的时间则不断减少。《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某重点大学的10几名博导、教授作的一项长期跟踪调查显示:大部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获取新闻的途径都在网上,他们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浏览新闻,而所读的报纸大都是在网上能看到的一些报纸,如《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摘报》等,这已经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了。那种上班者一到办公室就打开报纸的景象已被上网所取代。一项针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显示,到2004年,35岁以下的读者有11.6%%的人由过去经常读报转为几乎不读报纸,他们已经习惯从网络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由此看来,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的冲击几乎是灾难性的。的确,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了当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领域。
可以预言,当电子报纸技术和价格的瓶颈一旦打破,传统报纸必将陷入深刻危机之中。昔日令一些大报社老总引以为荣的“我的报纸一天就能消耗几百吨纸”的自豪声音,那成百上千列火车拉着数千种报纸开往四面八方的繁华场面,那机关厂矿办公室到处都是报纸的传统景象,那数不清的造纸厂污水流向清澈河流触目惊心的画面,都将一去不复返了。
原文来自:http://info.research.hc360.com/2006/04/120954174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