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报业与互联网正加速融合
发布时间:2016-08-04 10:48:57    浏览次数:712

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移动互联网让电商、物流、制造等行业受到震动,BAT三大巨头联动涉及范围愈发广泛。如阿里巴巴先后投资北青社区报、36氪、第一财经等媒体;腾讯与河南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江广电、成都传媒集团等联手,推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融合,让媒体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与关联。中国报业新媒体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不断寻求更加顺畅的对接路径。

  全媒体引入编辑流程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报业媒体借助其较高的专业程度和整合能力,转型时期更加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性。在保证报网端内容质量的同时,各类移动终端内容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2015年1月,天津日报启动历史图片数据库工程,对历史新闻照片进行数字扫描及修复,逐步完成网站及移动端建设,除对接报社采编系统外,还对相关摄影产业链进一步开发,如摄影外包、影像编辑出版等服务,打造权威新闻影像信息全媒体平台。全国两会期间,成都传媒集团在北京设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和生产调度中心,尝试统一采集、多次生成的新型发稿模式。10月底,《南方日报》迎来15年来第12次改版,除调整版面体系外,更注重流程再造,以便适应报网及其他终端的内容需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移动终端。同月,《重庆晨报》发表改版宣言,表示将借鉴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及发布形态,包括运用实验和数据等手段进行作品呈现。

  2015年,包括《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北京晚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宣布改版。《南方都市报》除开发特色版面外,还提供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读取和分享;《楚天都市报》改版首次提及“新媒体”和“互联网+”。这些改版与此前更为明显的差异在于,报纸的调整重点逐渐向流程变革转移,这使得报纸改版不仅涉及终端形态和视觉效果,而且与内容生产、运营流程关系更加紧密,甚至涉及到整体架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受众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传统读者逐渐变为“用户”,为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进一步探索多元利用与重组模式,由内而外重新定义“报纸”概念。《羊城晚报》用“析肉还母,析骨还父”概括自身变革——把精品、本土、专业还给报纸,把快速、广泛、巨量还给网媒。

  内部重构层级深化 涉及新闻生产全过

  内容生产领域不断发生变革,不少报业集团已经开始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如用户信息管理、内部资产管理及运营机制变革,从报道层面的转型改版逐渐延伸到经营和产业融合。2015年6月,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通过验收,可以实现加强用户忠诚度和基于数据的精准营销,同时进行运营机制的革新,成为报社媒介转型与融合的重要举措。对于手持专业化操作团队和密集化内容生产的报社来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意味着其社会服务性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延伸,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为中心的趋势相契合。海量信息冲击下差异化特点能够让自身优势更为稳固,对用户点击和使用习惯进行跟踪,基于用户习惯对原创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有助于报业在新的媒介技术条件下,实现真正的个性互动传播。

  南方都市报改版背后,是南都整体架构的调整和扁平化的管理。报业集团曾经庞大的层级分布和管理机制,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而灵动的生产模式不相兼容,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和冗余人员,有助于简化原有组织结构,使得报社人员构成更加紧凑干练。这对于新闻从业者的新媒体素质有更高要求,管理者和内容生产等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

  移动端对接纸质版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015年,各家媒体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4月,南方都市报并读新闻客户端上线;6月,新华社发布同名新闻客户端;此外,无界新闻、南方+、封面传媒、九派新闻、广州参考、看楚天等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上线,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并读新闻称要打造全球首家“读者获利”平台,定位“有趣有用有钱赚”,开启读者参与广告分成新模式;新华社客户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地方党政企共同搭建网络;无界新闻由财讯集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阿里巴巴联手打造,融合政、企、媒,充分利用跨平台、跨资源特色;南方+客户端采用平台路线,侧重开发应用服务与社交功能;封面传媒强调个性化定制;九派新闻客户端上线时又一次提到“刷新”传媒定义,“依托数据分析技术,承载媒体资产价值”。

  各家媒体探索差异化路径的同时,兼顾了媒体作为客户端多效能的地方平台特色,如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提供天气、交通、挂号、缴费等多项民生服务;钱江晚报联手咪咕数字传媒推出浙江24小时客户端,主打本地化与实用化的“服务+资讯”;华商头条APP在经历数次更新后,开设“现场”“地市”等栏目;温州都市报推出零碎八碎客户端,凭借报纸分类信息专版的资源积累,实现纸质端和数字端对接。移动客户端从本地做起,注重本地平台优势,能够更好满足地方用户需求,与报纸数字化、社区化发展趋势相契合。媒介更新速度和发展程度影响着转型与融合,我国独有的发展模式和融合过程随地方平台的搭建逐步迁移和转型,如何在转型过程中探索与新兴媒介融汇合作的路径模式,亟待各家报媒挖掘探索、各显神通。

  报团广电联合并进 产业升级不忘内部孵化

  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建设若干家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要求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出版单位将出版融合发展列入行业和单位“十三五”等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合理设计和规划实施项目。同月,山东省政府批准组建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整合收购齐鲁晚报网、鲁中网、山东财经网、鲁南网及半岛网股权。组建后,集团力争在3-5年内实现资产、收入规模双过10亿元、市值超百亿元,争取整体运营资产在A股主板上市。安徽新媒体集团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安徽广播电视台、出版集团、发行与演艺集团等单位成立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联盟,旨在通过企业联合实现平台聚合与资源整合。5月,湖南日报社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践行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职能,企业单位主要做好产业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除媒体间组建联合外,各家媒体内部相继推出新媒体项目和创业扶持计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鼓励员工尝试新媒体项目,提供300万元新媒体基金;华西都市报的“创客行动”对内部员工创业制度设计较为细致,如提供全程创业辅导,给予期权、股权进行鼓励,并分阶段与员工进行核算;上海报业集团为新媒体创新创业项目提供1000万元扶持资金,强调申请项目须有创新亮点,与集团既有资源相结合,要求商业模式明确或有潜在社会效应。集团间联手进行资源整合、结构重组,集团内同时提供充裕资金支持,建设内部员工创新激励机制,制度完善与资金储备同时跟进,对于转型期留住专业性人才等问题,提供了较为细致的参考。

  媒体老兵转战跨界平台 报业转型缺失经验型人才

  随着微信公众号红利模式渐趋平缓,不少公众号均可发现传统媒体人的身影,如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主创为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方夷敏,其主打时尚、“买买买”的原创内容经常获得10万以上转载量;前央视主持人罗振宇创办“罗辑思维”,开拓粉丝用户会员新模式;原为体育记者的方晓东创办娱乐八卦类公号“深八影视圈”,创办半年已拥有15万粉丝。除转战自媒体外,一些媒体人也选择互联网金融等跨度更大的领域,如原央视“名嘴”张泉灵离职加入紫牛基金成为合伙人,从台前转至幕后。传统媒体人充分运用原有专业技能和经历人脉,或融入新的专业平台,或成为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自媒体,完成了媒体老兵在“互联网+”时代的华丽转身。

  反观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的跨平台尝试,除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一级公众号具有推送特权外,大多地方报纸微信公号、自媒体公号或营销类公号遵循相同的规则,每日推送次数和条数均受限制。由于报纸、电台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定位要求,以及内容发布反馈情况受现有体制约束,很难复制“草根类”公众号,自身特色鲜明、紧跟KPI(绩效指标)的特点。

  传统媒体人转战至互联网等不同领域,与其收入保证、行业信心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各领域完成自身转型后,具备专业素养和跨行业经验的媒体人积累的相关经验,值得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学习借鉴。

  媒体更迭周期加速 融合转型经验有待积累

  互联网的普及曾经对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冲击。相对而言,中国的电视、网络普及相隔时间较短,虽然现如今报纸依旧存在,电视仍作为主流媒介,但整个媒体行业应对新兴媒介冲击的经验较少,压力更大。

  2015年报纸杂志休刊合并数量逐渐增多,《长株潭报》《上海商报》宣布停刊,《生活新报》宣布休刊,新华社旗下《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等合并。先前报纸同质化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等弊端愈发明显,为报业运营新媒介提供了经验教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平台用户向微信等平台分散、微信公众号靠点击率吸引粉丝的模式单一、用户乃至内容团队人员流动性较大,以及众多媒体类公号和客户端的盈利模式等问题,需要引起反思。近年来互联网领域频频向传统媒体“借人”“挖角”,对于媒体人的行业信心和广告资本来说都不容乐观,但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集团开始与传统媒体合作,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对抗性减弱,二者间融合关系进一步加深。在转型时期的探索经验需要在合作与实践中逐步积累。

  新技术与跨平台延伸 连接用户生活细节

  对于互联网巨头带来的先进技术,传统媒体应转变态度,从单方面受到冲击变为合作共赢,扭转僵局。如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除收购或入股各家媒体外,还与各家报社、广电集团签署战略协议,为其提供技术性支持。报业集团可拓宽自身经营领域,包括数字出版、移动电商、体育文化等多种类别,借力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播方式,以便在内容迭代和平台迁移过程中,完成进一步的领域延伸。

  面对逐渐增多的休刊、停刊现象,各家报刊都应做好心理准备,寻求突破路线。利用本土化优势延伸服务功能、拓展跨平台业务不失为又一条融合路径。行业性特色较强的报纸,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拓展地方性服务,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如2015年6月,湖南长沙今日女报拟与长沙市雨花区合作,利用社区妇女之家平台,联合开展家政服务电子商务项目,把线下家政服务和妇女技能培训转移到线上,并提供服务预约功能。深圳晚报推出深圳版ZAKER,以深圳地区为中心,提供生活服务,满足本地用户社交需求;南方都市报和沈阳晚报先后推出新闻众筹项目,发挥记者一线内容采编优势,进一步延伸媒介报道范围,以求与用户生活更贴近。

  从泛大众化到深度与专业 差异化路线沉淀品牌价值

  专业与深度化内容满足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向数字平台集体性迁移的现象也值得警惕和反思。传统媒体与移动终端特性有本质区别,一味迎合受众取向做“大而全”的内容运营,最终会导致媒介自身特色不明确、内容推送辨识度不高等问题出现。“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模式虽能缔结诸多媒介,但“一次采编、多次发布”的美好愿景是否能满足细分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也有待考证。

  报业集团在融合过程逐渐加速的时期更应稳住步调,明确自身优势。2015年10月羊城晚报“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式的改造,即还原报纸的精品、本土与专业,“把快速、广泛、巨量还给网媒”。事实上,面对新兴媒介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不仅无法由“写稿机器”完成,更不会因为平台的迁移转换而流失用户关注度。深度、专业的报道流程所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正在逐步转化为传统媒体独有的品牌价值。信息获取渠道增多导致的用户群分层流失,无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介都是必然要面对的课题,传统媒体的优势即专业与深度,在平台迁移的过程中,仍然可以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和高质量,成为夯实自身价值和吸引用户的王牌。

  (作者: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任芳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原文来自:http://nk.xwpx.com/2016/0524/article_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