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纸媒数字化转型,外国成功的案例,能复制吗?
发布时间:2016-08-09 09:07:31    浏览次数:680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写的《2012 年全国主要报业集团数字化转型调查报告》(下简称《调查报告》)中谈到:2012 年,纽约时报印刷版的发行量下跌7%,数字产品订户却增长了136%。金融时报实施“数字平台优先战略”,从传统的“新闻业经营”转向“网络式经营”。建立了有效运作网络“付费墙”,拥有其特定目标的读者群———高收入阶层及全球投资者群体。该报纸质版和数字版付费订户合计超过60万,该报网站用户超过500万,其中31万为付费用户。

从以上这一《调查报告》披露的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纸媒转型仍然在经营收益方面陷入困境,但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已通过其良好的探索展示出了未来的前景。

那么,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的经验能否复制到中国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未介入新媒体之前就已成为品牌媒体,介入新媒体之后将品牌延伸到了新的领域,继续收获品牌效益。中国有许多纸媒也被称为品牌纸媒,他们也积极往数字化转型,有的品牌纸媒办的电子形态产品用户已超过百万甚至数百万。但残酷的现实是,一旦实行收费,则大量读者就会流失。我国这些有影响力的品牌纸质媒体,为什么不能像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在电子形态的产品上收到钱呢?说到底还是我们被称为品牌的纸媒,其品牌价值其实是有限的。我们长期以来不是站在国际视野和外部大环境的角度去应对市场竞争,只是习惯面对内部同行争高低,办出的“品牌纸媒”也只是相对同行领先一步而已,很容易被人借鉴和模仿。与纽约时报、金融时报这些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其品牌影响力的纸媒相比,差距甚大。即便有些差异化比较突出的品牌媒体,当呈现在网络上之后就很难看出差异化,其品牌的特有价值也就消减了。尤其是那些综合类纸媒的信息呈现到网络上之后,面对网络海量信息看不出其优势在哪里?当受众从网络上可以看到大量免费的信息时,凭什么会向你付费购买?

从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的经验来看,纸媒在向数字化转型中要想在延伸到的新媒体中吸纳大量用户并获取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将纸媒自身的品牌提升,这是往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无论报社如何走数字转型的道路,还是要非常重视内容产品的打造,没有有价值的内容,收费免费都不会有市场。除了坚持内容价值原则之外,还要看到报纸数字化转型之后毕竟不是原来意义的纸媒,要从“新闻习惯”改变成“网络习惯”,内容与技术、渠道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以此来探索报纸转型经营的新思路。金融时报办的新媒体已逐步颠覆传统纸媒的“二次售卖”(先亏本卖报再吸纳广告获利)的商业模式,内容销售至上,从免费到收费,不再单靠广告来维持。

综上所述,纸媒数字化转型,中国至今没有成功的经验,国外也不多。但从成功者的身上,我们要发现差距在哪里,同时还要研究:他们的经验是可以直接复制,还是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探索?目前有人在津津乐道转型,有人在降温。究竟行还是不行?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还是拿出实践的效果来回答吧!陈国权最近写的《什么是报业转型?》一文也谈到:“需要从实践中的点滴案例开始。任何成功的苗头都值得报业全体思考借鉴学习;同样任何失败的案例也都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报业也只有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转型的正确途径。”这种实践非一日之功,笔者主张继续探索,当然要有目的地探索,不能一哄而上。

原文来自: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27/c192370-2475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