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崭新形势,科普类报刊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也要紧紧立足自身特色、传播优势和读者群体,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途径。
打造主阵地,不断建立科普类网站的联动平台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普类网站应运而生,在科普信息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先行一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力。科普类报刊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先发优势、传播优势,与其形成联动平台,进一步弥补传统报刊媒体的时限性、单向性、线性等传播劣势,极大地延伸了科普类报刊的发展空间,扩大在新领域的影响力。科普类网站独有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原创优势等,能够为传统报刊提供鲜活的传播土壤。而传统的科普类报刊有着固定的读者群体,有着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有着更为规范的信息平台,能够为网络科普媒体提供有力的专业保障。因此,二者的双向融合,必将形成极富活力的新优势。
激发创造力,充分发挥科普类报刊的原创优势
实现科普类类报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海量传递,还为广大读者群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面对迅速蔓延的互联网,科普类报刊如果仅仅满足于建立网站、主页而不着手研究、开发网络传播、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作品原创,那么必然走向落伍、淘汰。因此,科普类报刊要想在网络平台占领信息制高点,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以内容为根本,坚持原创性,更加贴近读者,不断加强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创新步伐,增强公信度和吸引力,使得科普类报刊在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中发挥更强的影响力。
培育读者群,积极拓展科普类人群的行业定位
科普类报刊如何更好的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平台,进一步因势利导,借助这一平台实现新的飞跃?固定的读者群体,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历史的品牌积累,都为进一步拓展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途径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近年来科普类报刊的发展方向来看,读者分众化趋向越来越显著,群体划分越来越细。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立足科普属性定位,进一步分析读者受众的层次、结构和需求,细分读者需求,明确合理定位,建设一个真正交互影响的,能实现网上读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多向交流的个性鲜明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在网络化、数字化的进程中扩大影响,出奇制胜。
科普类报刊数字化、网络化的保障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科普类报刊网络化、数字化的推进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信息社会中,人才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因此要进一步建立相应人才制度保障,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在流动中用活人才的良好机制。要不断培育具备高科技意识,有较高的业务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从事科普类信息传播的人才。
树立大众传播观念
科普类知识的传播是没有界限的。因此在推进科普类报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限制,直接面向全球,要积极调整思维方式,树立新的传播观,打造一个高素质、智能型、数字化、复合型的科普传播平台。
搭建高效服务平台
要立足科普类信息特色,在服务读者、创新内容上下功夫。科普类报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并不是目的,读者也并非单纯的享受数字技术本身,而是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服务。因此网络化、数字化科普类报刊的转型,需要进一步从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以创作、传播、引导更多更好的各类科普信息。这就需要科普类报刊的转型工作要从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做起,为读者提供各类科普信息本地化、专业化、实效性的特色服务,充分满足读者的特色需求。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科普类报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传统读物顺应时代需求的一个有机的节点,知识经济已成趋势,世界变化正在加速了。在互联网媒体催生社会产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给科普类报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将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受教育的层次更深。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8/view-6677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