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怎样办好一份报纸的副刊
发布时间:2016-09-06 09:59:25    浏览次数:962

 查良镛先生曾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港闻和国际电讯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副刊做得出色的话,那张报纸就会与众不同。”所以,现在我就怎么办好一份报纸的副刊谈谈个人意见。

金庸先生神话般的《明报》副刊,致力于五个字,我觉得很精辟:短、趣、近、物、图

一、    短 短小的篇幅、简洁的文字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

二、    趣 新奇有趣

三、    近 指副刊也应与新闻热点点是党的同步,时效性

四、    物 言之有物

五、    图片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拿到一份报纸我想应该不会像读《红楼梦》这样的巨作一样,细心品读吧。首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并不是每个看报纸的人都是在特别休闲的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我们所要打造的就是那种能够一下就吸引读者眼球又让其读起来并不困难而且很快获得有用信息的作品。重点就在于“先要吸引读者,然后留住读者”。在一份报纸中吸引读者的是他的新闻,而留住读者的确实只能是他的副刊,而在副刊中要吸引读者是外在,也就是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而留住读者的必定是“物”,我把它理解为“悟”,即言之有物,使读者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现在新闻的策划在这个方面大抵是简单的、肤浅的煽情主义手法:引起读者的同情、用社会负面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纯粹的幽默、消遣性文字,哗众取宠,而这些,将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升级的情感需求。如果是纯趣味性、或者春煽情的东西,受众大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而且比报纸上的来的更经典,段子也更多、更全面!所以同情也只有上升为西方心理学上的“同情”才行,同情即相同的感情。体会读者的感情,并与其站在感情的一条线上。

吸引读者的图片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漫画还可以是版面上的一些图形、形状,形式多样,这就需要编辑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层次。同时,如果读者拿着一份报纸文字又晦涩难懂看了半天没懂肯定不行,所以副刊上面文章的文风很重要。总不能每天都在市民报上等一大片一大片的文言文吧。

作为媒介,有着为人民的生活服务的职责。当我们所做的东西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而且是有益的时候,当然他们自然会觉得这是一份暖人心的报纸,试想,谁会成天去关心与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的东西呢?08年有一首歌儿曾非常流行,叫《北京晚报》,歌词写得不是很雅,但是确实写出了很多受众的共同心声,同时也为我们办报敲了警钟。歌词是这样的“很多人每天都看北京晚报
他们老说有些国家大事儿你必须得知道
我怀疑这些消息可不可靠
我不想关心谁的照片儿登上了头条
我听说洗衣粉放进油条
我听说马嘉爵和911
我听说动物园的猴儿自己跑了
我听了一堆废话他妈自己也快疯了屋里做了隔音可是邻居还是嫌吵
出门儿才发现垃圾筒里的北京晚报
上边儿都印满了广告
谁死了
他妈这事儿与我无关”
 所以,尽可能地把受众与我们联系起来很重要,副刊就恰好是这样一个平台。普利策曾经就用有奖竞答的方式来策划新闻,这其实就是一种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方式,当然刊登读者来信、或者建立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平台等其他方式都属于把手中和大家联系起来。

1·把副刊交给受众、读者的作用: 其一,让他们来交流 副刊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其二,让读者在这个版面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看了一二本好书,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想要与人分享,这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大家推荐的东西必定有其深刻的东西。其三,个人的情感渲泄、人生体验、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其四,稿件来源广,内容丰富;功能性的发挥,例如征集“驴友”、健康咨询等

2.把副刊交给读者,广泛征稿的时候必须注重公平选稿

3、把副刊和手中联系起来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一定说非要让文人在副刊上唇枪舌战来搏人眼球,就如《文汇报》在50年代时,由于龙应台的一片《啊!上海男人》而影起的长达半年的文人论战,来稿副刊的除了龙应台的粉丝、普通市民、各类文化人,甚至还有移居海外的上海人。当然,用聘用名人来写副刊,再用名人的文字来扩散、成就副刊的意义,开化民众思想,使受众的思想得到公开的交流。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操作手法,这个版块到现在都还存在,它就是《笔会》和《读者的话》。当然,手中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所以要有不断的创新才会有不断地超越。于是,它不断地提升。

现在上海《文汇报》的副刊有笔会、文艺百家、学林、论苑、书缘、近距离、新书摘、文汇影视、教育家、大学、每周演讲、科技文摘、数字化生存、游戏星空、旅游、视觉、天呈漫画、经济观察、通信新干线、读者的话、假日文汇、每周热电、西部视窗、中部视窗、文汇讲堂、长三角十一五跨越除此之外他还有汽车等版面是只针对上海等一些重点地区发行。

副刊的内容可谓囊括了教育、阅读书目、生活、卫生、健康以及文学等各个方面。在这么多的版块中,其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更是我们所喜爱的。笔会、文艺百家、学林、论苑、书缘、科技文摘等专栏属于文学性、学术性很强,直接向受众普及知识的版块,分别在每周一至周五推出,旅游、视觉、天呈漫画、文汇影视等版块多以色彩丰富的图片突出,既符合了读图时代手中的品味,增加了版面的美感,又服务了受众,使其即获得了视觉享受又掌握了相应的信息,还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能够更省心、省时、省力的玩到尽兴。《文汇报》的副刊可谓是一堆话,但却并不是《北京晚报》这首歌儿所唱的一样,我听说“洗衣粉放进油条,我听说动物园的猴儿自己跑了,我听了一堆废话”,像《书缘》《文汇教育》《笔会》等,这等有思想层次,还有健康、生活等栏目的服务性内容怎么会是废话呢?当然这与该报副刊有读者的位置在,征稿面向全社会有一定关系吧。

以上都是文汇报的大方向的特色,但是,这并不是它最出众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很多晚报、商报都在模仿这种模式,都有健康、生活、推荐阅读书目、旅游等版块,所以,存在这些并不一定就说它很优秀了,真正使它脱颖而出的是它对于每一个板块的内容的精心涉及。把平凡的、与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通过操作推到一个思想意义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从而取得强烈的社会效应。例如:周末《书缘》,这是一个向读者推荐阅读书目的栏目,但是它不同于其他某些晚报一样是简单的罗列某些畅销书的名字、作者然后摘抄一段书的简介,放在那儿就行了,而是,做得非常精致、而且贴心,并且很有诚意。

1、有记者对作者进行专访,一大片的专访,让作者带你走进他的书的深处。

2、根据所推选书目的不同特色来告知读者,如《沈从文家事》编辑从沈从文这个人入手来推;《英国病人》编辑者则从这本书出书中遇到的艰难的趣事来推···还有写书评的,方式各异,总而言之,能让人觉得推得这本书值得看,并且让受众有了想看的欲望。除此之外教育栏目和笔会也是各有特色。

笔会已经存在并且驰骋了这么多年,并且还在继续驰骋下去,自然有它的原因。既保留了以前的名作家写稿,也面向社会征集优秀文学作品,内容更是丰富,书评、影评、电视观后感、读书感悟,读图札记,文学常识,散文精选,闲话家常,应有尽有,把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电视剧上升到情感的高度,集合各个受众的观点将其各自领悟归纳出来,进行交流。

教育栏目也是一个主题,每一周都谈不同的教育内容,或把和中外教育进行对比,或谈一些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奇迹,或谈教师的职业道德,或谈学习方法等紧扣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和人民一起探索。这些对于我们将来办好副刊将有一定的启示,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6b8b2b01019w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