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报纸的四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6-09-07 08:48:37    浏览次数:8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报业经历了高速成长的阶段,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报纸版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种类多了,报纸厚了,色彩丰富了,报纸的“脸面”比过去更亮丽了。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报纸已开始走入多样化、个性化、厚报化、彩色化的时代。未来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报纸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报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报纸产业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尽管这一过程充满各种变数,但思考和把握现代报纸版面革新的趋向,对我们主动应对报业市场发展变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报纸类型多样化
  1980年以后我国晚报的复兴,形成“小报促大报,晚报促日报”的格局势。晚报的定位不同于机关报,版面风格也与机关报不同,其生动活泼的版面编排对同报影响很大。80年代后期,一批专业性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问世,我国报纸版面进一步呈现多样化的风格,如1989年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就以其与众不同的版面设计引起了广泛注意。
  90年代后,又有一大批新型的都市报纸兴起,这些报纸在继承晚报生动活泼的版面风格的基础上,对版面创新再一次起到推进作用,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受众的市场化细分。如面向电脑爱好者创办的《电脑报》:面向体育爱好者的各种新型的体育类报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市,如《南方体育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面向都市青年的时尚娱乐类报纸,如《上海一周》、《精品购物指南》等。
  报纸类型的多样化,所走的是一条我国“小众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促进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社会的形成,人群构成突破了原来平面划分的格局,越来越具有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大众”不再是利益基本一律的大群体,而是由各个“小众”利益群组成的集合体,他们有着多元化的追求和需求。各类新型报纸的层出不穷,传达出了这样一个讯号:一张报纸与所有受众全方位对接已成为历史。
  “小众化”并未动摇大众传媒的根基,“大众化”仍是传媒的本质特征,讲求的是追求受众市场的最大化;而“小众化”是传媒的竞争策略,受众分层针对性明确,采取“分众化”读者定位,把特定人群锁定为目标读者(往往是既有文化又有购买力的“都市白领”或“办公室人群”最受青睐),根据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和阅读爱好,“量身定做”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有效地争取更多的读者,“大众化”与“小众化”二者正是统一于受众的需求,只有首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市场,即以非大众化方式实现大众化目标。报纸类型的多样化对“大众”进行了有效细分,从而吸引形形色色的“小众”,“大众”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
  二、报纸风格个性化
  我国报纸面向市场后,报纸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报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质量,以争取在报业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讲究版面编排是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环节,何况版面所具有的外显特点,对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如何改进版面编排,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提高自身质量的重要课题。而版面风格正是版面编排的高层次目标,因此,报纸在讲究版面编排时,总把构建鲜明的版面风格作为一种报纸理念加以追求。
  版面风格是报纸个性化的标志,也是报纸成熟的一个标志。版面风格的形成可以使报纸版面在整体上而不是局部上、在长时间内而不是短时间内与其它报纸区别开来,因而有可能培养读者对报纸的阅读习惯,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因此从经营角度看,版面风格是报纸的重要品牌,是报纸的重要无形资产。
  我们应提倡版面风格的多样性。各报在构建自身的版面风格时,可以参考其它报纸的版面风格,但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在当前我国林林总总的报纸中,有一些报纸勇于探索,创造出颇具特色的版面风格,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但也有一些报纸只是机械模仿,致使版面风格雷同,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报纸适应市场的需要,强调版面的“五步三秒”效应,强化视觉冲击力,这自然不失为一种风格。但群起而效之,就值得斟酌。因为面向市场的报纸的版面风格也可作其它选择。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商业报纸,但版面长期采取垂直式的编排方式,很少用大标题、大图片,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朴实的风格。这种版面风格是与它强调商业新闻的诚信可靠相吻合的。 
  报纸的个性特色是由报纸的性质、报道范围及内容决定的。它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而且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特色,是一张报纸在版面上所特有的最精彩、最醒目、最吸引人的一种创意。而体现这种独特创意的连贯的、统一的风格,就是版面风格。版面风格的形成是一流报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报纸天天出,每个版面因稿件情况不同,“颜容”会有差异,但每个版面又蕴含着艺术的共性,这种艺术共性就是报纸个性特色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报纸的版面总体风格。它有一种“抢眼效果”,时间一长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人民日报》的平实,《北京青年报》的雄浑,《新民晚报》的秀美,《都市快报》的明快。读者即使不看其报头,也可以从版面风格的个性特色中分辨出是哪一家报纸。
  三、版面规模厚报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报业高速成长的“跑马占地”时期来临,新报种大量涌现,报纸覆盖不到的“盲区”同益收缩,这一时期报纸规模的普遍偏小与报种的丰富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时代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把中国报业引入了以报纸之间规模竞争为特点的市场成熟阶段。靠创办能填补大众传播领域空白的报种而取胜几乎成为一种奢望,以规模化竞争为特点的质量盘整期已经到来。努力把自己的规模做大,成为许多报纸抢占先机的基本对策,''扩版增容”便是一种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异质要素”不断增加,个性化的读者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促使报纸这一传媒“投其所好”,不断地去开拓新闻资源,在“厚”上做文章。而社会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报纸提供了丰厚的新闻资源,使其“厚”有了源头活水。
  此外,从现代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又异军突起。报纸如果仅限于消息的铺陈,就很难留住受众的“眼球”。不过传统媒体也片非“不堪一击”,90年代后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受众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报纸充分开掘新闻资源,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厚报”的产生是报纸这一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抗衡的产物。
  我国的主流报纸长期恪守着对开4版的格局,直到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为8版,一石激起千层浪,着实给了新闻界人士不小的震惊。十多个春秋已过,《广州日报》现在每日以40版~48版应市;南京报业市场的《周术》在报头位置赫然打出了“江苏固定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城市周报,l元52版”的醒目字眼;京城报界的《北京青年报》则以72版创下新高;2003年1O月,杭州报业市场的《都市快报》、《钱江晚报》也相继扩版,《都市快报》从原来的每周240版扩大到每周,336版,《钱江晚报》从原来的每日32版扩展到每日64版。以上列举的个案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我国报界在经历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
  报纸加厚以后,各版的分工开始细化,专栏专版迅速增加,报纸头版在报道要闻的基础上增加了“导读”功能,而且多版化对整个报纸的易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报纸整体上看,多版的报纸开始分单元设计,如国内的《申江服务导报》采用的是一种“多版组”的形式,A版组以新闻为主体:B版组则以生活服务为主线;C版组是分类资讯:D版组则通常是特刊,另设装帧精美的导报豪华版组。这种按报道内容梳理出若干版组,实行新闻资源分流配置,以疏导受众的阅读路径的方式,使受众“选择性阅读”逐步替代了“扫描式阅读”。
  四、版面语言色彩化
  自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首先使用方正系统出版彩色报纸以来③,彩印技术日渐普及,彩印已成为报纸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彩印报纸因为色彩鲜艳、表现力丰富而更受读者的欢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9年对北京读者的调查发现,有6l%的读者表示愿意多花点钱买那种印刷质量更好、版面风格更令人喜爱的报纸④,而彩印与否是读者判断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色彩的传情功能可以很好地愉悦人的精神世界,是形成版面和谐的重要因素。国外心理学家的试验早已证明,色彩能够影响人乃至动物的情绪,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编辑必须对色彩的感情因素和功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使色彩成为新闻传播的手段之一,通过它显示报纸的格调,赢得读者的心。近年来,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虽然稿件质量上乘,却未能抵得住《每日电讯》的挑战,在发行总量上败下阵来。原因之一就是版面呆板,恰如《每同电讯》主编劳森所言:“我之胜于《泰》报者,唯色彩。”
  报纸彩印也并不只是是出于美感的需要。除了更真切地传递新闻信息外,彩印的目的还在于利用色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简洁有力地传达编辑意图。简单地说,运用色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便捷而有效地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彩印报纸往往对重要稿件和重要版面区域,以彩色突出强势,同时,淡化其周围的色彩氛围,相邻稿件或不重要版区不作彩色处理,形成中心稿件与其它稿件的色彩反差,或相邻构形单位的颜色对比,不至于全版都淹没在色彩海洋里。
  电子彩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色彩,它使报纸的版面变得鲜艳生动富有活力。彩印的普及一方面说明报纸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色彩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在版面诸多构成元素中色彩是最直接、最迅速、也是最敏感的因素,它往往先于文字和图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调动版面色彩方面的尝试令人称道。《中国青年报》采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是黑体字,不做任何装饰,像冬天一样疏落和平静;《北京青年报》则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是黑反白形式,显示明显的强刺激黑块,像夏天一样浓郁和强烈。但两者在色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的,这正是报纸版面编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bfc3010006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