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时代的纸媒生存观
发布时间:2016-09-22 08:57:44    浏览次数:909

 如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风生水起”,国外纸媒纷纷转型与新生代阅读习惯转变,越来越让传统纸媒感受到“与时俱进”的紧迫感,随之而来的是思谋应对的困惑感。面对“乱花迷眼”、“科技新生”,传统纸媒如何思谋布局、扬长避短抑或破茧重生,都是不得不思索与应对的问题。纸媒的生存观也成为决策者急需认真研究、明晰方向的战略思想。 
  生存观之一:“内容为王”依然是纸媒利器 
  2012年的最后几天,有两件新闻业界发生的事件吸引了世界媒体人的目光:一是12月31日,美国《新闻周刊》发售最后一期纸质印刷品,同时一份名为《Newsweek Global》的纯电子杂志,替代《新闻周刊》,成为其转世之身,通过iPad等电子阅读器终端与读者见面,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子阅读时代;二是12月15日,作为第一份专为iPad量身设计的电子报纸——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数字新锐《The Daily》在发行了682期后宣告停刊。一个数字化时代的传奇之作在大潮中夭折。
  以上两个事件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数字化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尝试,但还没有形成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新媒体“摸着石头过河”恐怕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艰苦探索。盲目上马,以期“毕其功于一役”,难免会陷入“前途未卜”的迷茫与困局。 
  对于新生事物,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超越期待”的错觉,加上舆论环境的推波助澜,越发变得“神奇与不可遏止”了。其实,纸媒与新媒体的根本区别,无非是媒介不同而已,一个是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阅读,一个是借助传统印刷,在一定地域范围发行,受众相对固定。而作为文字内容产品,无论是何种载体,都不会影响到阅读者的认同与理解。举一个例子,对一个突发事件的看法,新闻后链接的网民评论,相对于纸媒时评版的评论,哪个更有真知灼见,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理性的读者想看到的永远是对事物准确而客观的看法,而不是简单的几句点评。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各类声音纷纷扰扰,莫衷一是。近几年,微博这种短小即时的自媒体,更是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阐释得淋漓尽致,当红明星的微博粉丝动辄上千万,其受众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也难以企及的。但看看这些微博,即便简单的几句生活“随记”,也能引来“掌声一片”,不知道其中蕴含着什么值得欣赏的信息表达,说白了就是一种追星的形式而已,并没有任何“媒体”的价值可言。 
  网络话语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人们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观点与诉求,孰是孰非呢?网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它只是一个场所,让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发声”。纸媒却不同,它是对网络海量信息的过滤与加工后的产品,其实质就是帮助读者精选出有阅读价值的信息,同时通过主动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对新闻事件给予更为清晰的剖析,从而给读者以更为准确与理性的舆论引导。从这一点上看,纸媒的社会舆论公信力依然是强大的。 
  过去,我们喜欢看《南方周末》,究其原因就是其内容有深度、有分量,对事件剖析有真知灼见,看的是其内容。至于通过电子媒介还是纸质媒介,并不是读者真正关心的。 
  《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曹竞认为,可以预料的是传统纸媒的传播方式依然会长期存在。传统纸媒如果能够生产出过硬的内容,是不会消亡的。相反,如果传统纸媒能够对新媒体这一传播载体善加利用,反倒能够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可以看到,“内容为王”依然是纸媒的优势与利器,内容必然处于先导地位,然后才是通过什么载体传播的问题,这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 
  生存观之二:“报网互动”让纸媒如虎添翼 
  事实上,媒体对市场的敏感度是毋庸置疑的,从事这样一个整天“洞悉天下变化”的行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自然不会陷入“孤陋寡闻”的困惑。如今,国内纸媒几乎都有了自己的网站,有了PDF电子版,在不放弃纸质发行的同时,也与时俱进,走上了“报网互动”的发展之路。很多报纸头版上都有“二维码”,以此实现移动通信与纸媒电子版的“亲密接触”。 
  纸媒网站的发展成为其业务拓展的一个有益平台,事实上很多经营得好的纸媒已经实现了效益可观的“电子化创收”。但从目前多数纸媒网站看,还停留在“新闻网站”的定位,充当纸媒的粘贴板,仅仅作为纸媒的一种“有益补充”。 
  网站具有网络化的便捷,而且可以实时更新,新闻网站在突出新闻性信息的同时,从服务信息上下工夫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吕国荣认为,地方报业新闻网站应为城市网民提供应有尽有的贴身服务。比如,房产、汽车、招聘、求职等本土资讯,涵盖市民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具有较强的生活信息搜索功能,网站建立较为充实的数据库,提供职位、楼盘、餐馆、航班等实用信息供即时查询;导入电子商务,开设网络跳蚤市场、换物频道、团购、打折商品、竞拍等。
  信息服务的延伸为纸媒网站注入了活力,也符合其运行的特点与优势,这种有益补充是纸媒不具备的,应该对此深入开发利用,以此提升纸媒的声誉与影响力,让报与网有机互动。 
  从国内的经验看,《都市快报》旗下的19楼网站就是生活服务类资讯网站的一个典型。19楼网站成立于2001年,日点击量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285万,活跃用户70万。19楼网站的定位是本地化的生活社区,消费群以20~30岁的女性为主,以行业(家居、婚庆)为细分依据。
  商业网站与传统纸媒的合作也是一条可循之路。腾讯网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合办大楚网,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合办大渝网,其广告收入均过千万元,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生存观之三:“创新发展”发挥“智媒”优势 
  纸媒工作者从其岗位属性上讲,可以定义为文化工作者,文字记者及编辑占到纸媒工作者的大多数。在文思与创意上,纸媒工作者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对于新闻策划活动,纸媒更有现实的操作经验可循。 
  从纸媒的人才结构看,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于新闻事件的分析以及对文化创意的理解有着较为独特的视角与思考。从智力层面上看,纸媒应该更好地发挥“智媒”的优势,通过策划新闻活动参与社会管理,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结合商业创收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1年,《德州晚报》组织策划了“记者走武广高铁”活动,结合德州高铁站的建成,去外地先行地域学习取经,通过新闻报道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2012年,《德州晚报》组织策划了“一路感动”寻访道德模范活动,先后到全国14个地市,报道各地道德标兵,在德州引起很大的舆论反响,对于德州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次很好的示范,同时通过商业运作,实现了经济收益,可谓“名利双收”。 
  纸媒编辑记者的思维是活跃的,经常创新办报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更多地投向社会,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中去,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既搞文化产品又要搞文化产业,是纸媒努力追求的方向与目标。 
  目前,国内很多报业集团都通过多种经营,实现多元发展。在企业化运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纸媒还应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文章,不可盲目地搞商业运作,毕竟自己熟悉的领域才是最有把握的资本。纸媒应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在创新发展中探索新的春天。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4406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