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借助网络,让校报“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6-01-21 09:10:45    浏览次数:909

 作为高校传统的新闻媒体,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大学校园网发展迅猛,校园网络新闻已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网络新闻具有及时、快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广泛、传播面广,与读者互动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方式。
  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校报应该扬长避短,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加强与网络的深层互动,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报道形式和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校园生活,进一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提升校报影响力。
  实现“即时播发”和“滚动更新”。网络媒体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上传帖子、博客发言,直接参与媒体进程,实现互动。与作为纸质媒体的校报相比,使受众的选择权、话语权得到最大发挥。
  高校校报除了在新闻网站推出自己的电子版外,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校报网络版的建设与传播效果。借助网络,可以做到文字、图像、背景等的完全彩色化,并将动画、声音乃至校内电视新闻和录像直接上网,做到“即时播发”和“滚动更新”,从而解决报纸版面狭小、容量有限的缺陷。
  在扩大校报网络版信息量的同时,细化学校新闻,设置不同的新闻栏目。同时,为读者提供新闻以外的教育信息、文件、统计数据、背景材料检索、其他高校的重要新闻等信息服务。每年高考录取前夕,除转载社会媒体关于学校高考答疑的信息外,还可以设置专栏,报道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当年招生指标,往年分数线,奖助学金资助,考研、出国留学途径等,为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高校情况提供第一手帮助。
  筛选话题,丰富稿源。近年来,多数高校校报缩短了出版周期,由月报、半月报改为周报,从四开四版到对开四版,从黑白到彩印。而编辑部人手不足,校报稿源不足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为了凑够版面,不得不上概念化、程式化的新闻,因而校报办得不精、不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新闻网。多数高校新闻网网站内容日臻完善,开设栏目包括校内新闻、院系新闻、教育视点、科技视点、学术视点、招生、就业、媒体中的我校等栏目。六成以上的新闻网能随时更新,新闻当日上网的占1/4,保证了新闻及时、快速报道。
  校报应该依托新闻网并以此作为校报的信息源,从中筛选出有新意、有深度的话题,从过去对学校情况的全面反映转到重点报道,尤为注意分析、评论、述评之类的新闻事件,全面覆盖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从而丰富报纸的内容来源。
  从“千人一面”走向多元化表现。多年来,校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会议新闻唱主角,版面设计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上,“千人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借助网络优势,改革校报报道内容和形式,是将校报办精、办好的必由之路。
  报纸可以借鉴网络页面上的“链接”做法,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尽可能多地给读者提供背景资料,编发背景新闻或者解读新闻。在报纸醒目位置设置导读与索引,使读者一目了然,了解报纸的重大新闻和有关深度报道。
  西北农林科大校报在每期刊登导读,重要新闻一般都以大黑体用标题新闻的形式给出,把整张报纸最精彩的内容提炼出来,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当日报纸所发布的重大新闻,并方便读者寻找相关版面。
  在改革报道形式的同时,校报要进一步强化言论建设。一方面通过一版社论,加强对关系学校、师生政策、事件等的解读;另一方面,确定一定版面专门用于刊发言论,让各方面的声音得到充分体现。厦门大学“校报帮你说”栏目就是从该校的“鼓浪听涛”BBS论坛上摘登有关内容,包括赞扬与感谢、批评、建议与呼声、提醒与帮助、求助与询问等,对扩大校报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网共舞”,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校报由于出版周期所限,有关编读往来的内容看法周期相对较长,对读者的反映和呼声的了解相对滞后。校报可在网络上开设“编辑记者在线”栏目,定期请各版编辑轮流上线与网民交流,同时由记者在网上组织话题,吸引读者参与,开设网上评报功能,让校报的一字一句、一图一文都要接受公众的检验,让读者成为校报的积极参与者。编辑则通过网上论坛了解读者对报纸报道的反馈,从而改进工作,从网站统计分析系统查看稿件点击数量的变化及规律,使得采编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积极与网络合作,打造精品栏目,在重大宣传活动中联手行动、相互配合,从而准确把握师生舆论动向,切实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原文来自:http://www.xzbu.com/7/view-2986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