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涵盖层次丰富,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方法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两种:
网络舆情调查以人民网舆情研究室的案例产品为代表,以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早期的“孙志刚事件”、“最牛钉子户”、“三聚氰胺”、“躲猫猫”,“杭州飙车案”,到近期发生的“快播涉黄事件”、“招远事件”、“昆明恐怖暴力事件”等,网民通过“灌水”、“跟帖”、“拍砖”、“转发”、“评论”等多种手段,迅速形成规模大、影响广、力度强的网络舆情。相关舆情调查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抓取新闻、论坛、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数据,针对具体案例判定舆情走势、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评估网民的主要观点与情绪,明确议题所处的基本阶段并预测事件的可能走向,从而为妥善处置舆情事件提供数据参考。
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则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的中国互联网调查社区及各大门户网站调查为代表,以重要社会议题、热门公共话题、政府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诸如“网络教育困境”、“网络隐私保护”、“大学生军训必要性”、“你最期待在春晚看到哪些选秀明星?”等纷繁复杂的议题展开问卷/投票调查。当参与调查的大多数网友对某一观点比较认同时,“网络民意”即产生。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表达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这类网络民意调查以事件或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性强、民意表达显著,对特定事件或议题的把握能力强,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网络舆情调查往往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特别容易在该类舆情事件中被放大;网络问卷/投票调查的网民代表性严重不足,现有问卷回收率极低,很难保证总体估计的精度,目前美国相关研究的网络问卷回收率只有15%,我国则更低。
那么,是否可能尝试新的测量路径,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的缺点尽可能减少,从宏观网络社会的层面更为科学准确地评估总体的、长期的、较为稳定的网络民意?
自2013年11月开始,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组建数据收集和分析团队,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群体”为切入口,以网民个体的“人”为研究对象,尝试测量不同群体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心态,从宏观网络社会层面呈现尽可能稳定的总体的网络民意。数据收集工作历时8个月,覆盖了新浪微博平台的1800名网络用户。研究覆盖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如大学教授、律师、医生、记者、IT工程师等)、商界精英与高资产人士(如私营企业主、企业CEO等)、党政军体制内工作者(如公务员、军人等)和社会底层群体(如农民工、普通工人等)等。通过人工阅读,分析样本用户在近两年间发布的所有微博文章,就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网络民意研究尝试。
“人”的路径的调查方法认同一个基本前提:尽管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网民真实存在。基于网络事件和网络议题的舆情调查之所以存在困境和问题,关键点仍然是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网民”,被“水军”炮制的虚假民意蒙蔽,被群体极化现象中“大声疾呼”的一小部分人影响。事实上,网络ID背后对应着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的个体。当研究从“事件/议题”中跳脱出来,紧紧围绕网民、围绕“人”来展开,网络民意测量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也将大大提升。
因此,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设计中,确定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真实的“群体”非常重要。我们尝试运用了两种方式交叉确定群体身份,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微博用户自己在个人资料上留下的职业信息确定其具体身份,第二种方式是在阅读完微博用户的全部博文后再根据博文信息确定其具体职业。
此外,该项目还尝试以网民过去两年中发表的全部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具体舆情事件中的意见表达,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化或不理智的情况。而微博表达与此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微博可以理解为个人进行自我呈现的一个平台。在大规模样本的基础上,对固定微博用户所发全部博文进行整体性分析,非常有利于我们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当覆盖多元社会群体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社会心态聚合在一起,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亦可能更具代表性。
原文来自:http://www.bianji.org/news/2015/05/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