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调查论断:“形成舆论强度”“造成舆论声势……”“强势意见正在转化为民意”。什么是“舆论强度”,什么又是“舆论声势”?“舆论强度”与“舆论声势”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在舆论调查中如何发现和确定误差?这是舆论调查设计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关键问题。
如果对某一社会问题形成民意,无疑它是强度最大的公众舆论。当对某个问题的民意还没有形成时,数量最大的公众意见就可能是强势舆论,显露出高昂的舆论声势。舆论强度不仅包含表达意见的公众数量巨大,而且态度坚决、呼声强烈,是由“坚决同意或坚决反对、坚决赞成或极不赞成、非常满意或很不满意”之类的态度概念表达的。少数人即使态度坚定、执拗,其影响力依然微弱,不可能形成舆论声势。
舆论声势有三种规模:1.局部规模,某种意见仅在一个地区(某个县区或城市)高涨;2.膨胀性规模,舆论主体达到成年人口40%~50%的比例,在多个城市或地区出现;3.全局性规模,某种意见已接近60%的人赞成,并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流传,很快能发展为民意。大众传媒上常说的“大家认为”“群众一致呼吁”“社会反响强烈”,都属于这类声势的舆论。舆论调查捕捉、确定不同规模的众意,常常出现误差,甚至把少数人竭力喧嚣的意见误认为规模较大的众意。这类“多少颠倒”的现象,也是舆论非理性的表现,往往被大众传媒所追捧。
原文来自:http://www.bianji.org/news/2014/12/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