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微信舆论特点
发布时间:2016-03-07 09:45:28    浏览次数:1061

微信,由于较好地连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通道,在传播模式上对大众传播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在舆论影响上正成为一只举足轻重的“看不见的手”。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符合在全球范围内由信息技术推动而掀起的媒介革命浪潮。

微信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从20世纪末开始,传统媒体的受众接触率、公信力就开始下滑。很多学者将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微信的兴起乃是这次媒介革命浪潮中的一部分。

但除了技术原因之外,这次媒介革命中包含了更重要的人文思潮,在媒介革命中具体表现为反抗传统媒体控制的情绪。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模式的传统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其传播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附加于其上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并与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捆绑销售,这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强制性选择”。这些附加功能主要体现为传统媒体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灌输”、“商业劝服”及各种“功利行为”。大众传播附加的“意识形态灌输”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商业劝服”体现为“新闻+广告”的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以及在公关业的推进下的潜性商业劝服的软新闻。而这些商业模式正在社交媒体时代被颠覆。各种功利行为包括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市场或某种利益而采取新闻寻租的行为。

新兴的社交媒介正好符合了人们想“逃离”传统媒体控制的愿望。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媒介能够以“人”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主、充满人情味地交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厌倦并不代表对公共信息获取欲望的降低。从内容生产意义上讲,大众媒体发生的将是“蜕变”而不是“消亡”,这种蜕变体现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媒体充当“把关人”的模式向“人”自己做“把关人”模式的转变,即“媒介控制人”的模式向“人自主”的模式转变。因此,传统媒体走下神坛后,在微信中其公共账号成为与个人账号地位平等的信息源,其本质上是数字化融合后的媒介内容。而哪些信息可以传入微信朋友圈则是由人们自己来“把关”决定的,无数个“朋友圈”交叉重叠,又构成了社会网络和公共空间,同时也实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渠道的构建,形成了“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

原文来自:http://www.bianji.org/news/2015/05/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