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发布时间:2016-01-27 08:50:17    浏览次数:1491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借助网络传播工具表达自身意见、观点和诉求所形成的新媒介舆论场,它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场,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中的口头舆论场,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网络舆情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鲜政治生态,科学管理和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不仅是关注民生、维护民权的生动体现,也是开展群众工作、实现社会共治的创新形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领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挑战。各级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府服务于民的宗旨意识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正视网络舆情的客观存在,对网络媒体时刻影响政府社会管理效能有充分的认识,不能照搬照抄对传统媒体的固有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教条式、经验式的管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网络媒体,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与时俱进,改进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构建网络传播与地方政府社会控制的和谐统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一个以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的民意政府;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度。轻视网络舆情,忽视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轻则使各级政府工作陷于被动,重则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执政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把关注互联网、驾驭互联网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自觉培养关注网络舆情的习惯,增强尊重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政治敏感性,当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快速反应,及时作出处理。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操作能力。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搜集信息,从而把握社情民意;加强学习,掌握互联网使用知识,增强网络信息发布、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开设微博培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网民直接对话训练等等。

三是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日常工作中,要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舆论应对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对网民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制定网络道德的规范和标准,设置政策参与议程,开展有效的道德舆论评价,积极营造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注意积极采纳网民提出的有建设意义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进一步开放,通过加强对网民群体的参政能力培养,使有良好参与公众政策能力的网络群体不断扩大,为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四是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各级政府要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网络舆情的应对课程,根据网络等新媒体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应对培训,从而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各地政府应形成和建立一套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利用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是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建立健全一支舆情工作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客观真实的反映网络舆情的走向,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客观严谨的依据。二是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重点,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公共应对预案,其内容应包括舆情事件表现形式、原因、先期措施及善后处理等,做到凡事有预案、有行动、有交代。三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制度。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舆情风险评估工作,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科学确立舆情危机等级,以便适时启动反应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建立舆情预判预警制度。平时注意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

四、加强领导,加快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改革

加快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改革,切实加强网路舆情管理公共水平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中央做出了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应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各地市也要明确相应机构,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中央外宣办还多次发文督办各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机构的设立,并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副厅级以上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将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充实管理队伍力量,为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原文来自:http://www.pku-pss.com/html/PublicOpinion/20120709150241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