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发生特征一:传播飞速性。从传播类型看,网络传播包含了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从传播模式看,网络传播包含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互动模式、过程模式等多种模式。传播类型和模式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得网络舆情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增长,难以控制。
网络舆情发生特征二:片面虚假性。
从利益方面看,网络舆情事件可划分为涉及直接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和涉及非直接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涉及直接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利益诉求方有目的发动的,他们往往将利益问题主动曝光于公众视线,以谋求舆论声势给予支持,借此途径对冲突方施加压力和威慑,以达到对方妥协和维护利益的目的。而在问题曝光过程中,往往存在片面性和虚假性,以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涉及非直接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出自网民的好奇心理、游戏心理、泄愤心理、猜疑心理、表现心理等等,他们也极易歪曲事实和造谣,以满足心理需要。
网络舆情发生特征三:情绪感染性。所谓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从被感染者的角度可将感染定义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不自主的屈从。发生感染的基本条件是相似性,即情景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和社会地位相同。我国网民大多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在当前社会总体利益分配格局下,他们大多有一种心理失衡感和不满感,这种相似性使得网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极易产生情绪感染,相互影响,情感共振,群体一致,形成网络群体事件。
网络舆情发生特征四:群体极化性。所谓“群体极化”是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来的,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受情绪感染群情激愤,一旦某些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或向现实社会中聚集抗争,极易得到群体响应,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社会的稳定。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早发现、早处理避免谣言肆意传播。
落实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及时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涉及法院工作相关问题的舆情信息,确保重大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二:快速响应,信息公开。
快速响应有利于体现政府的责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事态迅速得到控制。信息公开有利于体现政府的开放意识,有利于遏制谣言的传播,有利于冲突的缓和。同时快速响应,信息公开有利于修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而不及时响应,可能导致负面舆论满天飞,损害政府的形象,伤害政府的公信力。信息不公开透明,可能导致谣言四起,以讹传讹,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乃至使民众对政府及其官员愈加不信任,造成社会冲突频繁爆发。
原文来自:http://www.zhihaitech.com/xwzx/yqzx/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