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当前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的十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6-05-16 10:37:03    浏览次数:1554

1、网上舆论热点事件频发。

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地集中反映到网上,地区性、局部性和偶然性事件也通过互联网迅速发酵成为全国性热点。具有突发性、传播快、影响广、防范难等特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和民生领域。据统计,新浪微博2014年的时事和新闻热点话题讨论占微博讨论量的4‰,相对数量不大,但绝对数量巨大,每天达80万条。涉官涉腐话题常被炒作。

2、网络舆论媒体舆论错位。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当今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笔者认为,现今中国有“三个舆论场”:一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二是网络舆论场,三是百姓舆论场(这是现实生活的本真反映和社会舆论的原始面貌)。有人说主流媒体和网络,区别如同电视和电脑:一开电视,觉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天下太平;一开电脑,觉得社会黑暗,官员腐败,民不聊生。也有人说,网络社会和百姓社会差别也不小,“有时候,上网一看,觉得社会完了!但是到菜市场一看,原来怎样还是怎样,充满希望的生活仍在继续”。这些说法揭示了不同舆论场错位甚至对立的问题。特别是主流媒体和网络这两个舆论场,同时存在,渗透交织,相互博弈,互为较量,而且又交叉形成“三个地带”。“红色地带”由主流媒体和网络正能量构成,“黑色地带”由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构成;“灰色地带”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由客观存在的不太积极的舆论构成。

真实认知中国舆论,是无法通过任何一种单一媒介获得的,需要统筹尽可能多的渠道进行聚合、过滤和分析。在当今中国,只有把“三个舆论场”和“三个地带”叠加起来,才可能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社会舆论。可喜的是,近两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不同舆论场的交集和共识度有显著增强,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的公约数增大。

3、境内外舆论互动加深。

互联网打破传播覆盖局限,实现无国界即时传播。国际网上热点越来越容易传导到国内,产生“刺激效应”;国内网上热点话题越来越容易扩散到境外,产生“溢出效应”,国内外网上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比如,有网民到境外网上传播国内热点,制造国际影响,借外力施压。还有网民到美国白宫请愿网搞“洋信访”,提出维权、环保等要求。

4、意见领袖影响网络舆论。

较早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的博雅公司,经过8年研究发现,10%的网民通过博客、论坛等,影响其他90%网民的观点和态度。2011年,YahooResearch研究发现,推特用户阅读的信息约50%来自2万精英用户。这2万人仅占推特用户的0.05%。中国社科院研究2011年至2012年30起微博热点发现,转发量超过500次的帖子7584条,其中66.5%的发帖量和80%的转发评论量来自305个用户。

5、热传播中负面倾向明显。

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播得快,这是坏消息法则。有研究分析推特信息发现,在203种细分情绪中,负面情绪出现更为频繁,被转发率更高。人们在写微博时,总会不经意地抱怨工作不顺、社会不公,负面情绪更易被创造和传递。因此,网上负能量总是较多。

6、网上造谣传谣问题凸显

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和放大的谣言数量多、危害大,既有社会和安全领域谣言,又有政治经济领域谣言。而且,突发公共事件越极端、仇官仇富情节越强烈、涉及官员级别越高,谣言就越容易产生。许多谣言以公共部门和领导干部为对象。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经常出现谣言。

7、网络舆论操控行为不少。

一些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合作等方式把频道和地方分站外包使其成为牟利者的工具,一些地方贴吧论坛被无良版主把持使其成为敲诈勒索的工具。此外,各类无良网络营销情况也时有出现。一个微信公众号有4万个关注者,每发布一条信息其收益价值就是1500~2000元,这就导致“人贩子一律死刑”等网络营销被刷爆屏。

网上诸多热点舆论事件背后有种种力量在操控。近期,公安机关捣毁了一个少数律师、推手、“访民”相互勾连、滋事扰序的涉嫌重大犯罪团伙。这些“维权”律师操控网络舆论,把普通案件炒成热点案件,把敏感案件炒成政治案件。他们专挑敏感案件代理,如果案件不够敏感、影响不够大,就想方设法炒热炒大。我国现有执业律师27.1万,超过半数在网上开设微博、博客和微信公众帐号等,成为网上活跃人群。其中极少数操控网络舆论的“维权”律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煽动家。

此外,境外势力也在渗透中国互联网,不仅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而且炒作涉华热点话题,误导中国公众舆论。

8、网络组织动员问题突出。

互联网可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组织动员,推动网上行动落地化。2013年6月《经济学人》刊出的封面文章《抗议的历史进程》写道:1848年,法国革命者拿长枪对抗王权;1968年,欧美新左派青年用汽油弹对峙警察;2013年,智能手机成为抗议者的武器。社交媒体最早与政治相关的大事件是2001年1月17日菲律宾用手机短信号召的民众抗议活动。一条被疯狂转发的短信“Go2 EDSA. Wearblk.”,短短16个字符吸引了100多万民众聚集。一周内有700万条相关短信发出,持续到1月20日埃斯特拉达总统离职。这位总统把下台归于“短信的一代”。10年之后,从2011年突尼斯、埃及政权更迭事件,到2013年巴西、埃及、土耳其、乌克兰等国大规模抗议活动,其共同特征是抗议活动最初并非通过政党、工会直接动员,而是在网上自发集结,产生出乎意料的政治冲击。

2014年,台湾“反服贸”学运、香港非法“占中”,脸谱、连我等社交媒体成为影响舆论、发起行动的重要工具。社交媒体将网络世界的人气与能量,转化为街头真实参与的身影。

9、网络舆论真伪虚实难辨。

网络大V动辄数千万粉丝,真实性值得怀疑。有一个网站“一找照妖镜”,专查“活粉”比率。大V们近80%的粉丝都是僵尸粉。有统计数据显示:推特用户约11.5%是机器粉,约2400万。推特上几乎所有与白宫、国会、2016大选有关的帐号都有僵尸粉。

传播学有个著名定律:“沉默螺旋定律”。如果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就不愿表达出来,甚至转向沉默和附和,因为害怕被多数一方报复或孤立。豆瓣网发现“十万用户定律”。当产品用户不多时,网上反馈直接有效,但当用户超过10万就会失效。因为,即使1%的(1000)用户不满,其中又有10%表达,等于每天有100人在骂街,骂声铺天盖地。而且,难以分辨到底是100人还是1万人不满。

专家们还发现了“1/9/90定律(1%法则)”。只有1%的用户积极发表原创内容,9%参加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维基百科将其进一步细化为“0.003/0.2/99.8”,只有极少数人(十万分之三)会发表原创内容。此外,还有“两极化现象”,中高层领导干部、中高收入人群习惯于“看帖不回帖”;农村留守人员“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缺少上网表达机会。

10、过度质疑问题较为普遍。

中青报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承认自己有“习惯性质疑症”。对一些事情,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想象,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怀疑。特别是涉官涉富时,进行有罪推论,公务员、警察、城管、医生、教师(砖家、叫兽)成为网上“黑五类”。

每有突发事件,就提前制造真相,成为其固定套路。只要发生警民、军民冲突,就认为一定是官方“仗势欺人”,只要有奥迪、宝马等发生交通事故,就认为一定是“富二代”“官二代”蛮横无理。如果相关部门调查结果与之前网民的猜测不一致,各种指责和谣言就随之而出,最后往往把矛头全部指向政府。

原文来自: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63366497&ver=1&signature=RviSKytEgRzQm*mtjr0JDvP-t4RGFMEAQye2SFzbnRFDcL3j3PSCdNp5AVzn2pwWv3M0mOBVF5WjCgrS2oMt6FI92J1Ctt1nNQLYbVkJ*47BS4mpv2WqrcnHA-WCDSybLjP7lnfzh3UDu4flCi5I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