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正被打通,民众跨舆论场表达诉求
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放大了社会舆论,网民群体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堆积冲击下,主动跨越舆论场障碍,表达诉求。互联网技术让网民的网络表达方式和话语形态因舆论场的去中心化变得更开放,在参与意见表达和寻求情感宣泄的诉求之下,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以社群组织为中心联结起来,由受舆论影响的单一个体变为既被影响,又能制造影响的共生体。
随着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网民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责任意识、参政能力不断增强,群体性也更加明显,以组织形式的观点主动表达活动频繁起来,如帝吧两次出征Facebook,就是典型的跨境内外舆论场的立场与观点的主动表达。
官民舆论场、境内外舆论场的话语交流基于对技术的熟练应用变得更加畅通。国内新闻媒体在宣传政府政策和重大会议内容上愈加用心,“两微一端”全景式舆论场景的营造让更多的网民群体有了参政议政的开放渠道,网络直播等融合报道形式的出现,也为时政新闻增添了新鲜看点,青年群体逐渐被吸引到政治活动中。
国务院(国务院官方APP)、学习中国(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APP)、中央纪委网站(中央纪委监察部APP)、网络举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APP)等政务客户端的相继上线,开启了政民互动的新窗口,兼顾政务交流和意见反馈,大大增加了政民互动频率,打通了官民舆论场隔阂。
弹幕、移动直播、短视频等新型网络传播方式加速青年网民话语体系构建
新型网络传播方式为舆论环境注入活力。弹幕视频网站Acfun经过近10年在二次元领域的深耕,累积了大量垂直的二次元核心用户,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年轻人聚集地,并逐步从最初单一的弹幕视频网站发展成为综合性网站,2015年初月活跃用户已达3900万,成为我国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圣地。
弹幕不只是用来吐槽娱乐的工具,它极大地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新生代年轻人而言,更是代表了一种分享交流的新文化。起步较晚的Bilibili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ACG爱好者聚集地。有关政治话题的新闻视频、动漫作品在AB站的流行和进一步扩散,给国内网络舆论环境注入不少新鲜活力。
移动直播与短视频则因为短平快的内容、现实的场景展现,给网民带来新的舆论观感,即使是一些粗制滥造的视频,也能因其敏感、猎奇性获得极高的二次传播率。
在娱乐放松心态下,青年网民话语体系被构建。2016年1月8日,弹幕网站哔哩哔哩直播快播庭审,当日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对比同期的新闻网站的文字直播的关注人数以及评论,显然弹幕网站在花样百变的表情、动图、礼物等的应用上更得青年网民欢心。
弹幕网站流行之下,形成的网络亚文化,催生的“吐槽”体,成为不少青年日常表达的标配。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给青年参与舆论意见表达提供了基础条件,弹幕、移动直播、短视频等新鲜传播方式则为网络亚文化的生长开辟了新的土壤。乐于制造幽默、讽刺网络语言的青年网民在娱乐、放松的心态下,积极参加网络舆论的探讨,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表达体系。
从“堵”到“疏”,手段转变,于无声处扭转舆论颓势
“堵”的舆论管控手段导致信息传导机制的失灵。面对突发的舆论敏感事件,网民对首发权威信息抱有极大的信任感,而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在网络舆论尚未兴起的初始阶段,话语控制权比较集中,新媒体的影响力处于萌芽待发期,而今,网络舆论已经呈现出万舸争流的盛况,初始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舆论风险管控手段都并不成熟,在“堵”和“疏”之间把握不了平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信息传导机制的失灵,损伤政府公信力或企业品牌形象,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尊重网络民意,以诚恳态度“疏”解舆情风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龙煤职工讨薪”事件发生后,黑龙江省长进行诚恳道歉,主动承认“错了就要纠正,没有理由隐瞒”,这一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使舆情迅速反转。
网民表示,“就一件事公开承认‘我错了’,陆省长是第一个。这是个进步,这个态度很好。”“龙煤问题仅凭黑龙江一省之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总体来说,龙煤事件舆情处置得还是不错的。”报喜不报忧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忌,公众对官员任何“往好了说”的做法十分敏感。这样的教训是很致命的,导致官员难以听到真实声音。
官员道歉在网络舆论上,满足了网民追责心理,说明除了陈述事实之外,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体应对砝码。这种“疏”相对于不成熟阶段的“堵”,将大大减少后续负面舆情的应对成本,大多数网民也更容易接受官方尊重民众意见的诚恳态度。
多平台联动发声让阴谋论、谣言无处可藏,真相越“看”越明
过去传统媒体主导意识形态的舆论一律更迭为当下的舆论多重奏,在多平台联动发声的环境下,作为围观者的网民对事件的理解逐渐由浅入深,真相也越“看”越明。新媒体抢占舆论前沿的时代,信息扩散速度、力度明显提升。如对2016年春晚的吐槽,在春晚开始一个半小时之后,各类负面段子就通过各类微信圈群散逸,成为全国性公共话题。
多平台联动发声,理清网民思绪,真相越“看”越明。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在此次事件中,网络舆论经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扩散,整体导向由混乱转向脉络清晰。在散布疫苗恐慌的当天下午,舆论即出现反转。
3月22日,和菜头在微信公号“槽边往事”的一篇《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的文章,矛头直指“疫苗之殇”的调查报道制造恐慌,从不同观点出发,不经意间起到了舆论对冲的作用,使总体舆论出现一定缓和。根据清博大数据搜索显示,当天有关疫苗事件的微博阅读量上亿。
23日,此类对事件本质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增多。一篇呼吁《捍卫民众的疫苗恐慌权》的文章发布,指出不论公众是为何恐慌,都应该捍卫民众的恐慌权。这些文章思考疫苗问题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深度报导缺乏和自媒体自由化和分散化传播特点,反思媒体责任以及舆论引导的缺失,使围观网民看到了真相背后的真相,思维也愈加趋向理性。
原文来自: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3389896/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