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急剧转型,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和信息化社会阶段。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风险或者疑似风险的事件和因素,经过互联网络、通讯手段等科技平台生成网络流言,引发重要舆情信息,甚至酿成重大社会事件,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网络流言概念辨析
在开始阐述风险社会中的网络流言时,必须将流言与谣言进行辨析。在各类研究实践中,流言与谣言经常混杂着使用,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从社会心理学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流言与谣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将两者混一是不够严谨的。
考察中国古代文献,“流言”是指无根据的话。而谣言则有诋毁、诽谤质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流言”是为“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或挑拨的话)”,“谣言”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同样都是指“不确切的、没有根据的信息”,但是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是有待于证实或者证伪的消息;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明显带上了虚假性。
因此,对于网络流言,可以如此定义:通过现代科技发展中的网络、通讯等平台,传播于人际,有关特定人物、事件,可能引发公共议题或群体性行为,且未经证实或证伪的信息。
二、网络流言的生成背景
网络流言的生成,与当前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属于典型的风险社会。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特征凸显,信息流动尤为频繁,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形成社会共识、扩大社会认同的难度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需要推进的改革更具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性大等特征,改革的普遍增益性在降低,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分享预期在提高,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
此外,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发性、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因素逐渐增多,并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原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我国社会进入了典型的风险社会阶段。
网络流言的生成,与网络科技的巨大发展也密不可分。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已全面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开放性、高效性、广泛性、集群性、操控性、自治性与民主性等特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它与中国已有的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现实社会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机蓬勃、错综复杂、充满风险的全新时空,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国情民意。
三、网络流言的传播特性
风险社会中的网络流言既具有传统流言的基本属性,具有传统流言一样的迷惑和煽动功能,最终都有可能由心理效应引发为巨大的社会效应,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和科技特性,即网络流言的传播形态更为复杂、传播内容更为丰富和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1.传播形态更为复杂
传统的流言,通常是链式传播的,流言一环扣一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或呈树状传播形态,即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
而风险社会中的网络流言,在经由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超级放大功能之后,具有了更为强大的传播模式:
一是放射型传播,即流言从信息源经由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
二是涡轮复式传播。在一场完整的网络流言的传播过程中,传播通道呈多通道模式,其中既有媒体对受众的传播,又有各媒体间的互相转载,还有人际传播,以及大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叉传播。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形成了流言信息的涡轮复式传播,让流言积累了更大的能量和辐射面。
2.传播内容更为丰富
网络流言的内容与传统流言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可以“显得”更加完整和丰富。网络流言通过文字或视频、图像等综合信息传递,能呈现复杂丰富的信息,可变得更加令人信服。在传递过程中,网络流言的内容也同传统流言一样,并非一成不变,能够不断增加和丰富内容。但是这种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增加的容易程度,网络流言远远超过传统流言。网络流言在传播中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其内容在传播中得到“补充”和“追加”相较传统流言更为便捷,能够轻松实现由弱到强、由假到真的“变身”和“完善”过程。
3.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传统流言的传播范围或者渗透率大致与离流言发源地的远近距离呈反向递减趋势。网络流言的传播则相反,其犹如地震波,刚开始传播都是范围有限,能量微弱的,但是在持续波动一段时间后,不仅有效扩大了范围,迅速增加了能量,而且容易在当前风险社会的背景中找到共鸣,产生“谐振效应”,出现大规模、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有时候甚至出现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
四、网络流言的治理机制
构建合理的网络流言治理机制,规制风险社会背景下网络流言带来的社会威胁,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
宏观方面,在网络流言生成前,通过构建积极的社会公共政策体系,努力防范和根除网络流言产生和滋长的土壤。一是要廓清社会发展理念,清除网络流言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推进社会建设,减缓社会风险。三是要不断加强政府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四是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
微观方面,要在网络流言产生或者蔓延后,打造合理完备的网络流言应对体系,有效化解其蔓延和克服其危害。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专业管理队伍。二是要建立网络流言收集整理机制。三是要构建网络流言分析研判机制。四是要完善“控——疏”一体化的网络流言应对处置机制,一方面,要及时进行客观信息发布,向社会公众提供充足的真实信息,同时依法从快惩处恶意制造、传播网络流言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匡正视听,积极依托网络平台同网民进行互动,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消除网络流言的危害性余波。
原文来自:http://www.yuqingol.com/html/theory/2015/0727/49912_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