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与法:虚实博弈
舆论场之争的核心和根源,是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的碰撞。言与法之争,实则表达层面的个体自由与法律边界之争。舆论场如果没有边界意识,敞开大门搞攻讦战,舆论互动则势必呈现为扭曲的对抗形态;如果实行严格的监管,则可能会因为缺乏活力而空心化。网民热衷于参与突发事件讨论,缘于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社会心理焦虑、对真相的探究及自我表达的欲望等,网民的不自觉参与和法律法规的边界共同完成了舆论博弈场域的构建。作为舆情客体的各级政府单位,应在边界意识中自觉应对新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导舆论场格局调整。
2、说与思:强弱转换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意见场域,理性思辨的声音促使网络舆论由混杂无序、相互矛盾、多元对立的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方向趋同、正面积极的良性舆论结构。但是,理性声音不等同于主流声音,其力量源于事实和逻辑支撑,通过思辨、明理、答疑、解惑疏通被情绪堵塞的舆论场,改变失衡的传播局面,避免因社会情绪轰然释放而冲击现实社会秩序。
3、公与私:同步共振
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在语境层面体现为诉求表达与意念灌输之争。许多偶发的侵害私权个案,经过各类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后,在舆论场引发网民对公权力的对抗,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受损。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情绪,社会共识就难以形成。新媒体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形成的“交集”,是打通舆论场阻隔的“桥梁”;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达成的谅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
4、官与民:主客易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普通网民成为自由表达的意见主体,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构成表达端口。在官方声音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集体失语”的情况下,坊间舆论弥补突发事件舆论空白,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面临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迫切需要坊间舆论谅解接受官方声音的立场和表达,共同为构建稳定、开放、包容、理性的多维公共舆论空间奠定基础。只有从民众利益切入,用民众口吻讲述,引民众互动参与,舆论场才能聚集强劲的人气,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原文来自: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2357975/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