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渠道融合、立体传播
诸多变量相互影响,为打造立体化舆论传播阵地提供了条件。无论是社会舆论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还是以传播主流声音为己任的传统媒体,都要深入分析研究、持续学习借鉴社会化媒体的生存逻辑和演进规律,调低姿态,用坊间直白语言和民间讲述方式呈现信息内容,用大众化的视角创新信息传播模式,用平民化的理念打造新型传播平台,营造出社会各界自觉自愿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参与正能量传播的舆论场建设新格局。
2、拓展视野、沉淀价值
舆论场各组变量此消彼长,为洞察社会中的“罅隙”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张力。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客观反映诉求,帮助消解误解和偏见,形成吸纳民意和调和矛盾的畅通渠道;对于坊间舆论而言,需要保持克制理性表达,不捏造事实混淆是非。主流的公共视野决定了的舆论场价值,关注各类公共政策以及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围绕舆论热点问题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用主动包容换取社会宽容,用理性互动赢得理性回归。
3、务实高效、理性表达
舆论场变量的效用并不在于简单的物理拼接,它需要在社会话语方式分化下,形成相同内核的不同表达,即需要通过话语的变迁联系其背后的受众群体。社会情绪依托公共传播平台非理性宣泄,就需要科学引导社会情绪,持续倡导理性表达。法律边界、理性思辨、公共治理及官方声音等单极变量的存在,就是以引导代替对抗,以疏解代替阻塞,通过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持续沟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营造不同舆论场良性互动通融的传播新格局。
4、坚守伦理、弘扬责任
包容、理解、和谐,是人们判断舆论场是否清朗的重要取向。舆论场的冲突和裂变,缘于不同场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利益诉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新兴媒体中,信息传播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构成了当前舆论格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舆论场各组变量在磨砺与碰撞中形成的职业伦理,将有助于构建社会通融功能。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体系,将据此重建公信力,更好地弘扬社会责任。
5、场域沟通、平等互信
实现社会化媒体的多元化沟通,关键是要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在多元沟通中实现互信互动。依托现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舆论场,将有利于各类涉事客体创新信息发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从民众利益角度出发平等思考、换位思考,把舆论风险放在风险社会以及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注意舆情变量的消长,最终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民众参与。
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上舆论生态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态势处于安全区域。长远来看,未来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更科学、更专业、更精细的社会治理,需要舆论场的正面呵护。
原文来自: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2357975/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