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
2.谨慎表态
3.积极沟通
4.妥善处理
快速反应
舆情应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快速反应,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舆情主体内部的快速反应,二是涉事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的回应举措。但有些舆情事件,因关注度不是很高,或因同期有其他更热门事件等原因,不回应成了最恰当的应对方式。总而言之,要抓住“黄金四小时”这个快速回应处置的理念和态度,但具体处置看情况。
谨慎表态
为什么要谨慎表态?因为“舆论猛于虎”,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二次舆情,天津爆炸事件、湖南瓜农死亡事件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一般谨慎表态恪守三个规则,一是侧重事实,慎下结论;二是尊重事实和常识;三是坦诚相待,切忌遮遮掩掩,敷衍了事。
积极沟通和妥善处理
积极沟通和妥善处理包括线上与线下。有些舆情主体往往重视线上,而忽视线下的沟通与问题的解决。网络舆论是现实问题的折射,现实问题的积极、合理解决有助于网络舆论争议的平息和消散。因此,在处置舆情事件的时候,舆情主体应该立足于现实问题的积极解决,同时做好舆论层面的引导工作。舆论回应和事件处理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舆情应对的误区
1.捂盖子,封堵、删帖
其实,网络上经常看见一条贴文被重复多次发布,发了又删,删了又发。我们不能只知道“拉闸”,却不知道拉一次闸,就会多遭一次恨,多堵一道墙,多一道和群众之前的隔阂。因此,删帖、捂盖子不是应对舆情之道,舆情主体应真正地去解决问题,化解线下危机。
2.回应迟钝或拖延
回应迟缓或缺失,一是失去了第一时间定义事件的机会;二是损害政府和企业声誉;三是或导致谣言满天飞。
3.行政干预过多,忽视法律法规的运用
如跨省抓捕、滥用警力等,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往往行政力量的运用多于法律的运用,特别是行政力量在应对过程中容易造成无法可依、不合法规,为舆论所诟病。
4.制造烂尾舆情
话题烂尾,新闻断头,近年来,烂尾舆情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为线下问题未解决好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问题未解决,潜在危机仍然存在,并随时有可能再次爆发,此其一。烂尾舆情毋庸置疑损害政府公信力或企业声誉,此其二。因类似相同舆情的爆发愈来愈多,烂尾舆情会因此而再度被提及,造成二次伤害或多次伤害,如在山东疫苗事件中,此前的深圳疫苗事件以及山西疫苗事件就反复被提及。此其三。
5.问责无力,线下问题“钱”解决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许多事件应对中,舆情主体更倾向用“钱”来处理、化解危机。比如较为常见的“国家赔偿”。一方面,用钱解决问题,往往为舆论所诟病,造成公信力损害,另一方面,问责无力,不利于相关机制的规范和完善,无法对一些执法者、官员等形成威慑,问题或反复发作。
原文来自: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2553907/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