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运用的日趋成熟,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的某些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的言论和观点有较强的影响力,如果少数不法份子借机进行反动宣传、诽谤攻击、污蔑造谣等非法活动,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重视互联网舆情工作。
一、互联网舆情现状
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膨胀的互联网信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互联网社情民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免被非法人员或组织煽动到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就成为了互联网安全的首要问题。
二、舆情的目标
舆情监测应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媒体上与“我”相关信息的传播及发展态势,进行事件分析、人物分析、个人情感倾向分析、溯源分析、社区分析、传播路径分析等深层次、多纬度的分析;通过对事件监测来定位到意见领袖及重点人群,通过及时监测发现敏感信息,实现对主流媒体的重点管控。
三、舆情工作规范化
1、采集来源
实现对新媒体信息的实时获取,以实现海量数据的监测、过滤、分析、聚合和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敏感信息,并支持对指定重点来源进行专项监测与分析。
2、监控意见领袖
在媒体中,部分意见领袖的粉丝数超过百万甚至上千万,其言论的受众远远超过部分中等甚至大型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在识别出意见领袖之后,应能实时获取意见领袖的言论,便于在第一时间掌握意见领袖提及的事件、言论,及早做出响应。
3、传播分析
针对舆论可分析其转发路径、传播范围及影响面,同时分析参与人员的区域分布、客户端类别,转发时间分布及趋势等信息。针对重点事件,应追溯事件发布源头、相关事件讨论数量及事件出现的最早时间和最近时间。
4、事件分析
针对事件,可分析出发帖人在言论中提及到的事件,并分析出发帖人在某一具体事件中的影响力。应对所有提及该事件发帖人进行多维度(包括发帖数、转发数、被转发数和个人综合影响力等)分析。
5、预警工作
针对重要的舆情事件,应以最短时间了解事件的传播情况,确保违规信息第一时间了解。从而,对舆论危机进行化解,以保障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原文来自:http://news.163.com/16/0325/17/BJ16OV3K00014Q4P.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