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沟通基础上的网络舆情工作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04-08 09:38:06    浏览次数:1085

应综合网络舆情与政治沟通的基本要素,构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舆情、媒介等要素构成: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它是网络舆情的发生源;政府是网络舆情的客体,它是网络舆情的聚集点;舆情是网民网络表达的表现形态;媒介指舆情表达或传播的载体,即网络。

网络舆情形成及政府应对的基本流程是:①某一与政府具有关联性的现实社会事件发生,引起网民关注;②网民借助网络媒介表达社会政治态度,形成网络舆情;③网络舆情广泛传播,指向政府并引起政府关注;④政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动态,借助网络及其他媒介引导舆情;⑤政府平息网络舆情,同时关注网民动态,做好跟踪反馈工作(参见图1)。

政治沟通是由沟通者、接受者、沟通渠道、政治信息等要素构成:沟通者和接受者构成政治沟通的主体,它们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确保政治沟通的最终实现;政治信息是在沟通者和接受者之间传播的各种信息,既包括由沟通者形成的沟通信息,也包括由接受者形成的反馈信息,它们是政治沟通的基本内容;沟通渠道是信息流通的通道,使政治信息得以传播,政治沟通得以形成。

政治沟通的基本过程是:①沟通者产生政治沟通需求,并确定接受者;②沟通者将政治沟通需求表达出来,形成沟通信息;③沟通者通过沟通渠道,将沟通信息传递给接受者;④接受者接收沟通信息后,形成反馈信息;⑤接受者通过沟通渠道,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沟通者。

网络舆情和政治沟通的基本要素存在对应关系:网络舆情中的政府与网民,在政治沟通中互为沟通者与接受者;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媒介,在政治沟通中体现为沟通渠道;网络舆情中网民所表达的舆情及政府应对状况,在政治沟通中体现为政治信息。将政治沟通融合于网络舆情工作中,就形成了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

其基本思路是,在网络舆情形成、发展与应对过程中,网络舆情主客体即网民与政府之间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围绕舆情事件进行充分的沟通,逐渐形成共识,最后化解舆情事件。

就内容而言,它包含网络舆情工作和网络舆情沟通两种表现形态,前者包括网络舆情兴起、形成、传播,及政府监测、应对、平息舆情的全过程,后者包括以网络舆情为核心的沟通信息形成、发布、接收,及反馈信息形成、发布的过程。

就主体对象而言,它包含政府和网民两大主体,一方面网民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表达沟通需求及沟通信息,另一方面政府采用政治沟通方式及时、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就环节、流程而言,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系统,一方面网民与政府作为沟通者与接受者可以相互转换角色,实现全面沟通,达成全面共识;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工作与网络舆情沟通不是彼此分割、截然对立的关系,它们融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性质而言,它不对网络舆情作消极意义或积极意义之类简单的定性判断,而是将网络舆情视为网民舆情表达即政治信息沟通的过程,将网络舆情应对视为政府回应舆情即政治信息反馈的过程。

具体来说,基于政治沟通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包括以下环节:

①网络舆情兴起与沟通需求产生。网络舆情兴起于网络,却来源于现实社会。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现实事件往往是网络舆情的触发源。它们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激发网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信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网络舆情兴起实际上是网民政治沟通需求的反映。

②网络舆情和沟通信息的形成。众多网民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聚集效应,网民个体意见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网民社会政治态度的反映,网络舆情的形成实际上也标志着网民沟通信息的产生。

③网络舆情和沟通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以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群和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传播。网络舆情其实质是网民的一种沟通信息。传播范围越广,公众关注度越高,则沟通信息的传播效力越高,最终就能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政治沟通的目的。

④网络舆情监测与沟通信息接收。网络舆情触动政府敏感神经,会引发政府监测网络舆情动态,通过网络舆情了解社情民意及网民诉求,实际上也就接收到了网民所传递的沟通信息。

⑤网络舆情应对与反馈信息形成。政府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结果,分析舆情内容及动向,并及时回应网民诉求,形成反馈信息。

⑥反馈信息传递与网络舆情平息。政府的反馈信息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介向社会发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与网民进一步沟通互动,双方形成共识,最终促成网络舆情的平息或舆情危机的化解。

原文来自:http://politics.rmlt.com.cn/2014/0522/271180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