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①。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以舆论事件作为核心,是广大网民观点及立场等的表达、传播与互动,加之后续形成的影响力的集合,它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直接反映社会舆情。
网络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以下是某公司统计的舆情起点爆料占比分布图(如图1),网络已然成为主流舆情媒体。
图1:舆情事件爆料起点占比分布

人们参与某一事件的讨论,是因为事件中涉及的某些现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网络媒体的自由性与公平性使得某一现象和问题有时会很快形成舆论力量。
综合网络舆情问题形成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主体特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经济原因。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为网络的兴起打下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党中央也更加重视民主进程,媒体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纽带,网络成为上传下达的一个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打造信息高速公路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国网民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社会环境及热点事件的激发。从我国社会所处的大环境考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腐败、劳工权益等矛盾,由此引发的社会焦点事件的传播吸引着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受这些与利益攸关问题的激发,社会群体很容易从“瞭望者”转变为参与者。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信息发布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BBS论坛等交互性较强的网站,信息发布者因为某种动机有可能人为操控一些信息,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在互联网上,由于网民可以匿名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这为发布虚假信息的网民提供了可能。这些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甚至对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网民不加区分盲目采信,往往随波逐流或者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假新闻、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向,为网络监管和网络环境净化带来一定难度,模糊性太强。
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强大媒介影响。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如图2)。

图2:国内网民数量增长状况及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深受广大网民欢迎,逐步取代传统的网络交流平台,如电子邮件、论坛/BBS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自由交互式平台之外,也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及舆情危机的形成提供了媒介基础。
原文来自:http://www.rmlt.com.cn/2014/0904/3154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