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舆情监测的误区和处理原则
发布时间:2016-04-12 09:37:40    浏览次数:1035

四个误区

1.当企业出现负面信息并对企业造成损失,有的企业会认为舆情监测系统会让企业挽回损失。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当企业出现负面信息的时,舆情监测系统致力于第一时间获取负面信息,第一时间对负面信息进行通报,第一时间对负面信息进行整合总结,分析趋势。使企业在数据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处理方案,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2.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一般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判断舆论趋势,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

3.认为舆情监测系统紧局限于负面信息监测。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将信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企业产品动态、用户需求 。为企业优化产品和服务以及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4.将网络舆情监测误认为"网络监控"。而正确的企业舆情监测只是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希望成为客户的智囊和顾问。

处置原则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舆情监测也会存在漏网之鱼,当我们发现时可能在负面信息已经在网上掀起风暴,"黑洞"应经形成,这时,被转入其中的我们,要如何突破网络舆情"黑洞"?著名学者曹劲松提出网络突发事件应对"五宜五不宜"的原则。

第一,宜疏不宜堵,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突发的热点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必然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此时形成的网络舆情会包含着各种网民声音,其中不乏偏激的不理性声音,甚至有时候这种声音是占主流的。企业在处理此事件时应该通用事实说话,公开信息真相,设置议题议程,疏导舆论。而不是搞封堵杂音、堵塞舆论通道,这更多的时候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只有事实才是引导舆论的根本。

第二,宜解不宜避,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舆情危机的爆发,大都数时候是因为对突发事件问责处置采取回避不积极解答导致,而问责又是事件的舆论焦点。例如表哥事件的发生,就是陕西省有关部门面对网民问责要求,采取回避的态度,没有及时解答网民的疑问,对于媒体的公众的相关要求没有做出有效解答,引起舆论的不满,最后三鹿集团只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应对危机极其被动,最后走向灭亡。

第三,宜全不宜偏,要体现意见的辩证性。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其背后必定有各种意见的存在,不同观点意见在冲突过程中形成舆论主调。企业在处置危机时,应该辩证设置议题,突出主流认识,辩证引导受众的认识,使受众言论不盲从,不为一时的情绪宣泄左右。

第四,宜软不宜硬,充当认识的启发角色。在危机处置过程中,企业态度应该要温和,要充当意见领袖的作用,对错误的认识循序引导,而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说教或批判方式,强制人们的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

第五,宜缓不宜急,讲求效果的有序渐行。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不宜想一蹴而就的平息事端,而应该根据舆情的发展规律,制定阶段性的处置策略,一步步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使舆论朝着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正确方向发展。

原文来自:http://baike.so.com/doc/8617651-893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