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舆情的新特点:谣言“辟不胜辟”
发布时间:2016-04-15 09:52:16    浏览次数:896

舆情是一种民意情况,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或显或隐的反应。它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行为、意见和态度,还包括潜在的情绪表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1.舆情事件关注周期越来越短。一个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可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网络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凝聚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公共话题的持续理性讨论。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固定在某一舆情事件上。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之后,迅速消散,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理性共识,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

    2.信息噪音促使谣言“辟不胜辟”。网络上流传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判断真伪。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几乎零成本的复制与粘贴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大范围的传播强化了谣言的欺骗性并进一步迅速扩散,最终形成“病毒式传播”模式,加大了辟谣难度。

    3.舆情信息不对称加深舆情危机度。信息大爆炸带来了大量冗余信息,这成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舆情事件中,经常作为舆情主体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处于获取接受信息的上端,而普通民众则处于下端,两者之间的“知沟”逐渐形成并扩大,导致舆情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的不共通,这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加剧了舆情危机。以近年来频发的“邻避事件”为例,由于当地居民与项目企业、政府之间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共通的理解空间少,导致分歧和矛盾长期存在。

原文来自: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32010934/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