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62978088
详细内容 Detailed content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舆情监控选型误区
发布时间:2016-04-15 09:59:40    浏览次数:1024

1、系统是万能的
   系统可以解放人,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人。业内存在严重的概念炒作,一味追求很多智能化的功能,大大超出当前IT行业的智能化技术水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强,也不可能脱离的舆情工作者的参与。系统只能解决有规律的繁杂的工作,将人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2、盲目追求“全网监控”
   所谓“全网监控”并非指的是对所有网站的数据都进行监控,而是对舆情载体上的绝大部分数据进行监控,分析舆情传播能力并不在舆情信息本身,而是在于舆情载体的所覆盖的网民群体的影响力。应该从传播影响力的角度看哪些网站的舆情信息需要重点关注,只有有主有次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监控回报,监控的效果才是理想的。如果要监控所有网站,无论是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看还是从经济可行性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全球最强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对网页收录量也只是在30%~40%。截止今年6月仅国内的网站数量就已经达到190多万,如果没有侧重点地收录所有网站的数据,表面上是解决了信息的全面性问题,但是在后期分析数据时,如何及时从海量的数据中把重要的数据分析出来,哪部分数据才是“与我相关”的,会成为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所以从整体上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的必须研究舆情的传播规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控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每天海量数据增长情况下,及时、准确、有效的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

3、搜索引擎平台可以代替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搜索引擎平台面向的是大多数网民的检索服务,更多的是扮演网站入口的角色,当前的搜索引擎对于数据的收录都有一套自己的收录标准,在数据收录的及时性、深入性方面有着天然的缺陷,不可能满足用户的舆情监控的需求。搜索引擎在网络舆情监控中所扮演的仅为辅助发现舆现的角色。

4、垂直搜索引擎可以代替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垂直搜索引擎只是把海量数据获取到了,并未把舆情工作者从繁杂的数据检索工作中的解放出来,必须得把每篇舆情放到互联网环境中去分析它的热度才能起到监控和预警的效果。

5、虚构图表,图表数据来源缺乏对海量数据分析统计的依据

6、乱构图表,以貌似酷炫的分析图表,欺骗不懂的客户。分析图表对于客户把握当前舆情动态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7、重企业名气,不重系统的可行性

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门槛,远远高于搜索引擎技术。当前舆情监控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专注无法满足客户对海量、复杂的舆情动态进行准确的把握。寄希望从其它产品在市场上所取得的信誉传导给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而不对系统的所能达到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方位的测试。

8、以新闻管理系统封装后,代替舆情监控系统

业内个别厂商,采用采集软件+新闻管理系统进行封装成所谓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这样的系统只能成为政府的面子工程,根本无法满足客户对海量舆情数据的深度挖掘的需求。

9、以普通的关键词检索技术代替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搜索引擎技术

传统的数据检索方式不能满足的网络舆情监控的需求,关系数据库在数据管理方面有其优势,但在面对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时也黯然失色,只能以索引的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当然索引也有其劣势,只有以冗余数据为代价,来获得数据管理的方便性,又能保证数据的查询数据效率,以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aa9a830100umpx.html